基礎概論 38:「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概念
作者:陳建元
或問:我們學習古方,是因為古方的設計,都考慮得很周到,譬如《傷寒論》裡面的【十棗湯】: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棗
【功效】:攻逐水飲。
【主治】:
1. 懸飲或支飲,停于胸脅,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鞕,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
2. 水腫,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屬實證者。
【辨證要點】:
以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為辨證要點。
芫花、甘遂、大戟都很峻猛,因為怕病人服用後很虛,所以故意加入大棗為輔,這一點太重要了。
試問:十棗湯心下痞鞕,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屬於實證,那些只知道要把脈的人,憑哪一點知道應該要放大棗?
答:
1. 這個叫做〝監制〞,是中醫配藥的基本原則,跟古不古方沒有關聯性。
在配藥的時候,凡是遇到較猛烈的攻伐藥物,都會佐入少量的補益藥物來緩和藥性,譬如麻黃、藿香、……等發散藥;大黃、芒硝、石膏……等攻伐藥,就常佐入〝炙甘草〞來緩和藥性,在這個地方,十棗湯也是這種情況,佐些少量的大棗,或是炙甘草,或是參鬚之類都是可以的。
若是在一大堆寒涼藥中,就會佐一兩味乾薑、陳皮,以防寒凝;若是在一大堆溫熱藥中,就會佐一兩味知母、丹皮,以防過燥。……這些都是〝監制〞。
2. 監制的時候,和脈象的關聯性不大,藥物是被某些猛烈藥物或某些藥隊所附帶出來的,並不是依照脈象來開立的。
3. 但是拿這個來說嘴不用把脈,強調古方設計得很精妙,可以依照病人的症狀來套用就可以了,這又錯了,這是連中醫的本質都弄不清楚,又把中藥方劑當成西藥來使用了。【請參看基礎概論 30:執方套用最有效的迷惑】
4. 亂吹古方的配伍有多精妙是不必要的,這都是落入用西藥概念來看中藥的陷阱了,也就是錯誤的西化中醫了(尤其以日本人所鼓吹的經方派、經方家,這種錯誤邏輯犯的最嚴重),西藥是特效藥系統,所以強調西藥中的配伍精妙是需要的,也是正確的;但中藥則是多環節加成系統【請參看脈理醫理學 1.8:中醫的治病原理和科學性在哪裡?破解棄醫存藥的迷思】,所以中醫的方,最後都要依照病人的實際病機(脈證)來加減,否則效果出不來,也即仲景所說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病人沒那個病機(脈證),配伍得再多精妙的方也風馬牛不相及,起不了功用。
舉個例子,譬如玉屏風散,它是用來防治常常容易感冒的病人,您可以強調這個方,黃耆補肺、防風引表,多麼的有巧思,配伍得有多精妙,但事實上,如果病人沒有肺脾氣虛病機存在的話,您只是看病人有常常容易感冒的症狀,就拿玉屏風散給他吃,效果是出不來的。
再舉個例子,譬如桂枝湯,它是用來治療虛性感冒的方劑,您可以強調這個方,桂枝、生薑、白芍、大棗、炙甘草之間,配伍得有多精妙,巧思得多麼令人痛哭流涕,但事實上,如果病人不是虛性脈象為主的話,您只是看病人有頭痛、鼻鳴、惡寒的感冒的症狀,就拿桂枝湯給他吃,只會口乾舌燥,化火加重感冒而已。
中醫所有的方劑都是這種情況,不是看症狀套方,把它當成西藥來使用就行得通的。
5. 十棗湯也是這種情況,您只是看病人有胸水、腹水,就拿十棗湯給他吃話,這是害死他而已;正確的做法是要去比對脈象,諸脈真的沉弦有力的話,才能拿給他吃;而事實上,臨床上胸水、腹水而諸脈真的沉弦有力的案例非常少,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胸水、腹水、腳腫為主的,以慢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肝癌為大宗,這些慢性病在長久的過程中,正氣早就嚴重虛損了,所以沒辦法現出沉弦有力的脈象,而是現出沉虛緩無力、沉細澀無力、沉滑緩黏無力之類的脈象,這個時候,就不能肆無忌憚的使用十棗湯了,而是要根據脈象,加入相對應脈部的補益藥物來護住正氣,否則冒然峻厲逐水,不但成效不佳,後面還會禍不旋踵。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