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30:執方套用最有效的迷惑
作者:陳建元
或問:其實我目前剛剛於香港執業,香港習慣用農本方的科學中藥,我開藥是按單味藥,約12味左右,藥效OK。但由於是連鎖診所,所以診所覺得我用量太大,所以建議我用複方,認為複方是煎煮過濃縮,有產生化學反應,且是經典方,所以用起來療效會較好。我想請教老師,您建議用單味去配伍,那有無考慮到會不會沒有複方經煎煮而產生化學變化的這個層面?亦或認為化學層面不重要,把脈抓緊病機用對單味藥才是最重要的?
(執業的時候大家都開複方,人家會覺得自己標新立異,我最近接一個肝硬化腹水病人吃了我第一次的藥腹水減、胃納佳了、胃痛消了,我很開心。但第二次開藥時,用單味藥之後總藥量去到51克,被認為病人吃了會出事,因此最終我只開到40克,也因此和主管談了用藥方面的問題,他也建議我開複方。)
答:
您被矇了,這些都是標準的西式中醫的錯誤見解。
執方也是要對準病機吧?試問當複方中有某些藥味不符合病機的時候,要如何抽出來?抽不出來吧!
先看看古人怎麼說:
若夫按病用藥,藥雖切中,而立方無法,謂之有藥無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雖良善,而其藥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者,謂之有方無藥。————《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
用藥最忌夾雜,一方中有一兩味,即難見功。————《清‧陸以湉‧冷盧醫話‧卷一‧慎藥》
用藥要純,最忌複雜,一方亂投一兩味不相干之藥,即難見功。————《民國‧薄輔周》
先把方劑的概念弄正確再說吧!【請參看基礎概論 26:方劑】
現今很多中醫師用藥,不但執方,而且往往是把幾個複方疊在一起,請問這幾個方與方之間,有沒有先經煎煮產生化學變化?並沒有啊;或是執一兩個複方+幾味藥,請問這一兩個複方與幾味藥之間,有沒有先經煎煮產生化學變化?也是沒有啊,既然如此,那與使用單味藥加用有何不同?不是半斤八兩嗎?
再來,看看這邊的第4條寫什麼?【請參看脈經卷七:病可發汗證第二(第1~7條)】
再來談到中醫方劑,請問您的主管有沒有把歷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全生指迷方、普濟本事方、太平惠民和濟局方、醫方集解、串雅內外編……這些重要的方劑典籍看過,如果有看過的話,怎麼會鬧出這種笑話?歷代典籍中的用法,都是湯、散並陳並可互換,這個意思就是說:除了幾味較特殊的藥物如血竭、麝香、牛黃……之類不入湯劑之外,基本上做湯劑的,都可以改成散劑來用(生藥粉磨細即是);做散劑的,也可以改成湯劑來用,本來就是彼此之間可以互換,而且都會有效,這是常識啊,怎麼會不知道?(生藥粉與水藥都可以互換了,更不用說科中與水藥了)
所以這種複方是煎煮過濃縮,有產生化學反應,且是經典方,所以用起來療效好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也表示對〝方劑學〞真的不懂;要不然就是歷代醫家都是白癡,只有他最聰明(套方就已經不對了,經典方就是怎麼煮怎麼強,也沒有量身訂做的強)。又以現代科學精密的數據來看,雖然〝分煎後再加起來〞、〝一開始就共煎〞的效果雖然會有差異,但是幅度不大,只要學的是正確的脈證中醫,在實際的用藥上是感覺不出來的(只要差距在20%以內,都感覺不出來),或是複診的時候就會被察覺而被補強上去,所以只要學的是正確的脈證中醫,這種差距不會造成困擾,所以古人說 :〝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湯隨證良〞而已。與其去斤斤計較那不大的差異,不如去學習何謂正確的脈證中醫,反而比較重要。
事實上,我學醫的前10年,完全用水藥,沒用過科中;10年後,改成使用科中為大宗,按照藥廠給的濃度,直接換算過來單味加用,結論是:和水藥比較起來,看不出什麼差異喔!甚至有的人經濟不佳,沒錢買水藥,科中也買不起,那就只好生藥打粉湊合著用,效果也出得來,差異性不大,歷代典籍不欺我啊!不宜該看的典籍都不看,然後自己在那邊胡思亂想喔!
這種胡思亂想從何而來?從民初之後,民族自信心喪失,因為被列強打著玩,自然不好意思大辣辣的說要向列強低頭學習,所以當時的政府提倡〝取道日本以學西學〞的主張,大批的留學生出國,自己的中醫不要,無厘頭的跑去模仿日本西式中醫的開藥方式【請參看基礎概論 21:日醫吉益東洞率先西化中醫,後代起而倣傚,造成今日中醫的全面沒落】,日本西式中醫的主張就是棄醫存藥,妖魔化中醫的脈診與四診合參,拋棄中醫的一切技術,只留下方劑,按照患者的幾個表面症狀,執方套用,行模稜迎合之術而已,無法完全吻合患者的病機(這是目前日本西醫開中藥的方式〈日本的中藥由西醫開立〉,主要就是所謂的經方派、經方醫學),這種西式中醫的開藥模式,民初之後,普遍的在中醫學校裡大力推行而蔚為潮流,也是目前大陸、香港、台灣的中醫主流,都變成康是美藥局〈圖3625〉、〈圖3626〉,而不是醫師了,這是退化,並不是進化。
藥局與醫師的差異在哪邊呢?差異在於不會把脈,沒有診斷的能力,把病人擺在醫師的前面,醫師沒有能力說出病人哪邊有疾病?無能力判斷這個疾病嚴不嚴重?有沒有感冒?肝臟系統有沒有問題?腎臟系統有沒有問題?腸胃消化如何?……也就是沒有能力掌握病人的疾病情況、程度、類別與預後,所以當患者向醫師這詢問這些關鍵問題的時候,醫師就會惱羞成怒,因為他說不出來,這樣子的醫師,只能照著患者所描述的表面症狀,執方、找偏方、疊方給患者吃,效果很難出來,所以非常不建議學習這種藥局式的中醫,這種中醫是病人受罪,醫師也受罪。
醫師不會把脈,沒有診斷的能力,當然就沒有自己組織對證藥隊的能力,所以只能簡單的執方,行模稜迎合之術,在這種情況下,只好編出來〝執方套用最有效,執方是煎煮過濃縮,有產生化學反應,且是經典方,所以用起來療效會較好〞的說法,來掩飾自己無能力掌握病情、對證加減藥物的事實,這種說法其實是這樣子出來的,否則按照歷代明醫的標準,用藥最忌夾雜,一方中有一兩味,即難見功;更不用說執數方加疊,行亂槍打鳥、模稜迎合之術了。
事實上,若是使用現代精密儀器來測量的話,水藥和單純的生粉加用,因為溶劑上的差異,溶解度也有快有慢,但是總的藥性是不會變的,也就是說用水藥、用單味科中加用、甚至用生粉加用,痊癒的速度,雖然有稍快、稍慢的差異,但是差異還在可容忍的範圍內,總的藥性也不會變,所以拿這種地方來說嘴,本來就是假議題。為什麼是假議題呢?因為在現實上,外感、溫病這些急性病您能治的話,病人哪管您是2天治好,還是3天治好;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這些慢性病您能治的話,病人哪管您是2個月治好,還是2個半月、3個月治好,那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您的醫術,有沒有能力把它們治好才重要。
藥物的藥性與功用,歷代數千醫家,早就探討了2000年,也早就掌握了,如果有什麼奇怪的藥性化學變化組合的話,早就被記載在藥典裡面了;而沒有記載的,就是不會起什麼藥性化學變化,總效能就是各個藥味效能的單純物理加成而已,關於藥物的藥性,歷代早就掌握了,而且都有紀錄,否則怎麼用藥呢?
舉些例子:
黃耆就是補肺、脾氣;山楂是對脾胃消導;杜仲是補肝腎陽氣;桃仁是對心、肝活血;陳皮是理肺脾氣;蒲公英是對肝、脾清熱解毒;………。
您今天用黃耆+山楂,就是等於補肺、脾氣+對脾胃消導,它不會化學變化成活血或是清熱解毒。
您今天用杜仲+桃仁,就是等於補肝腎陽氣+對心、肝活血,它不會化學變化成補肺、脾氣或是脾胃消導。
您今天用陳皮+蒲公英,就是等於理肺脾氣+對肝、脾清熱解毒,它不會化學變化成補肝腎陽氣或是對心、肝活血。
您今天用黃耆+杜仲+蒲公英,就是等於補肺、脾氣+補肝腎陽氣+對肝、脾清熱解毒,它不會化學變化成對脾胃消導或理肺脾氣。
您今天用桃仁+陳皮+蒲公英,就是等於對心、肝活血+理肺脾氣+對肝、脾清熱解毒,它不會化學變化成補肺、脾氣或補肝腎陽氣。
何不把歷代張錫純醫案、續名醫類案、宋元明清名醫類案……看過數本,自然知道總效能就是各個藥味效能的單純物理加成而已,在藥性、功效的上面,哪會有什麼不可預測的化學變化?(不是說藥物煎煮後不起化學變化,而是藥性的加疊,是完全可以預測與掌控的。)
胡扯有什麼不可預測的化學變化的,很簡單,您看他開藥的模式,必然不是一味一味加用,而是上述的中皮西骨,照症狀執方,或是照症狀執方疊方,如此一來,病機、用藥的原理一問三不知,連自己在開什麼藥,自己都搞不清楚,自然時效時不效,故而覺得中醫似有不可捉摸、不可操控的化學變化,其原理在此。
中藥裡面真的會有化學變化的是這些:譬如人參忌鐵,人參用鐵器煮就會發黑而藥性起化學變化;水蛭、蜈蚣入湯劑則力弱;硫磺、血竭一般不入湯劑,只入丸散;雄黃不能入火燒,入火燒則有大毒……會涉及難以掌控化學變化的也就這一些,也就是所謂的用藥禁忌與注意事項,藥典裡面都會特別提醒,資料也容易查詢。
古人用藥立方,先陳列病症,然後云某方主之。若其症少用出入,則有加減之法,附於後方。可知方中之藥,必與所現之症纖悉皆合,無一味虛設,乃用此方,毫無通融也。又有一病而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異同,或竟不同,可知一病並不止一方所能治。今乃病名稍似,而其中之現症全然不同,乃立以此方施治,則其藥皆不對症矣。並有病名雖一,病形相反,亦用此方,則其中盡屬相反之藥矣。總之,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症,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症皆合。更檢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現之症相合,然後施用,否則必須加減。
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斷不可道聽塗説,聞某方可以治某病,不論其因之異同,症之出入,而冒昧施治。雖所用悉本於古方,而害益大矣。————《醫學源流論‧清‧徐靈胎‧執方治病論》
用藥一道,關係生死。原不可以執方,亦不可以執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耳。實據者何?陰陽虛實而已。陰陽二字,萬變萬化。在上有在上之陰陽實據,在中有在中之陰陽實據,在下有在下之陰陽實據。無奈仲景而後,自唐宋元明以逮本朝,識此者固有,不識此者最多,其在不識者,徒記幾個湯頭,幾味藥品,不求至理,不探玄奧,自謂知醫。一遇危症,大海茫茫,陰陽莫曉,虛實莫辯,吉凶莫分。一味見頭治頭,見腳治腳。幸而獲效,自誇高手。若不獲效,延綿歲月。平日見識用盡,方法使完,則又藉口曰:病入膏肓,藥所難療。殊不知其藝之有未精也。
更有一等病家,略看過幾本醫書,記得幾個湯歌藥性,家人稍有疾病,又不敢自己主張,請醫入門開方去後,又或自逞才能,謂某味不宜,某味太散,某味太涼,某味太熱,某味或不知性,忙將《本草備要》翻閱,看此藥能治此病否。如治與病合則不言,不與病合則極言不是,從中添減分兩,偶然獲效,自矜其功,設或增病,咎歸醫士。此等不求至理,自作聰明,每每釀成脫絕危候。雖盧緩當前,亦莫能治,良可悲也。
更有一等富貴之家,過於把細些小,一病藥才入口,稍有變動,添病減病,不自知也,又忙換一醫,甚至月延六七位,每每誤事,不知藥與病有相攻者,病與藥有相拒者,豈即謂藥不對證乎?何不多延數時,以盡藥力之長哉。予觀古人稱用藥如用兵。有君臣,有佐使,有嚮導;用緩攻,有急攻,有偷關,有上取,有下取,有旁取,有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諸法,豈非知得藥與病有相拒相鬥者乎?予願富貴之家,不可性急,要知病系外感,服一三道發散藥,有立見鬆減些者;氣滯、食滯、腹痛、卒閉之症,服行氣消導開竅之品,有片刻見效者;若系內傷空虛損日久,誤服宣散、清涼、破氣、滋陰等藥、釀成咳嗽白痰、子午潮熱、盜汗骨蒸、腹脹、面腫、氣踹等症,又非三五劑可見大功。所以古人治病,有七日來複之說,或三十劑、五十劑,甚至七八十劑,始收全功者矣。
最可怪者,近之病家,好貴惡賤,以高麗參、枸杞、龜、鹿、虎膠、阿膠、久制地黃、鹿茸等品,奉爲至寶。以桂、麻、薑、附、細辛、大黃、芒硝、石膏等味,畏若砒毒。由其不知陰陽虛實至理,病之當服與不當服耳,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耆、鹿茸、枸杞,都是砒霜;無奈今人之不講理何,故諺雲:參、耆、歸、地,治死人無過;桂、附、大黃,治好人無功。溯本窮源,實由于不讀仲景書,徒記幾個幸中方子,略記得些各品藥性,懸壺于市,外著幾件好衣服,轎馬往來,目空一世,并不虛心求理,自謂金針在握。仔細追究,書且點不過兩篇,字且畫不清幾個,試問尚能知得陰陽之至理乎?東家被他桂、附治死,西家被他硝、黃送命。相沿日久,釀成此風,所以病家甘死于參、耆、歸、地之流,怕亡于薑、附、硝、黃之輩。此皆醫門之不幸,亦當世之通弊也。
予願業斯道者,務將《内經》、《難經》、仲景《傷寒》、《金匱》、孫真人的《千金》、《翼》諸書,與唐、宋、金、元,朱、張、劉、李并各後賢醫書,彼此較量,孰是孰非。更將予所著《醫理真傳》并此《醫法圓通》,留心討究。陰陽務求實據,不可一味見頭治頭,見咳治咳,總要探求陰陽盈縮機關,與夫用藥之從陰從陽變化法竅,而能明白了然,經方、時方,俱無拘執。久之,法活圓通,理精藝熟,頭頭是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清‧鄭欽安‧醫法圓通‧用藥弊端說》
…………………………………………………………………………………………………
再來談談藥物的正確份量,這也是很奇怪的問題,歷代醫案有看嗎?《張錫純醫案》、《續名醫類案》、《宋元明清名醫類案》有看嗎?……只要有看過一些,把各個朝代的單位換算一下,隨便也知道古人常規的正確用藥分量是多少。【請參看基礎概論 90:藥量不足的問題】
腹水是重症,一天開到50克哪會多?50克換算過來,不過水藥3兩3錢而已【請參看脈理醫理學 61.2.1:藥王脈學重要藥理規則‥‥‥常規的水藥給藥劑量表】,3兩3錢會多?我看是需要把《張錫純醫案》、《續名醫類案》、《宋元明清名醫類案》……好好的讀一讀吧!看看古名醫如何治療腹水的;這邊要注意的是:不要和日本的西醫開中藥混為一談,日本那個是西醫,本來就是使用西藥為主,中藥只是陪襯的、可有可無的而已,所以開的份量都很少;而您現在是單純的使用中藥來治病,份量自是不同,當以歷代常規為範本,而不是以日本的西醫為範本。
所以回到問題的最前面,誰才是標新立異者?答案是這些執方無法正確加減的、份量模仿日本西醫開少少的,依症狀執方疊方亂槍打鳥的,才是真正的標新立異者。
所以說學中醫的人,歷代的典籍要看,要讀經典,做臨床,否則就被矇在鼓裡了,您不看過數十本歷代經典,怎麼知道中醫是怎麼回事?
歷代典籍說不能套方,現代的西化庸醫則說可以套方;歷代典籍說要味味對上,現代庸醫則說不用味味對上;歷代典籍說一定要會把脈,脈法為投治之本【請參看基礎概論 45~54】,現代庸醫則說把脈不重要(其實是自己不會);歷代典籍說不可執方,現代庸醫則說可以執方,不但可以執方,而且依症狀執方疊方給病患吃就可以了;歷代典籍說用藥最忌夾雜,一方中有一兩味,即難見功,現代的西化庸醫則說夾雜無妨多多益善,疊了數方夾雜了10~20味的藥物,都是加碼送的不收錢,算您賺到了;歷代典籍是中醫,現代庸醫是藥局,您要聽歷代典籍的,還是要聽現代西化庸醫、標新立異者的鬼扯?這就看您的智慧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直盲目追隨這種日本西化中醫來走,棄醫存藥,只留下方劑,按照症狀執方疊方給患者吃的話,這樣子只要買一本秘方大全,誰都會啊,沒有特別學習中醫的必要啊!這種模式走到最後,必然是走上日本的路,把整個中醫西化了,結果就是學習日本的做法,廢掉中藥房,由西醫藥局來代勞即可;廢掉中醫系,由西醫來代開中醫方劑即可,這是必然的結果。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