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39:藿香正氣散的問題
作者:陳建元
或問:在遇到右關浮細軟或浮弦的外感又沒有藿香可用,是否可用防風取代嗎?或者藿香正氣散較好呢?
答:
浮弦或是浮細軟都是風寒為主,用紫蘇或防風替代都可以〈若是繃得愈緊則代表風寒愈重,則選用紫蘇較佳;若是愈軟則是風濕愈重(水濕重時則脈象發軟,如水浸物會發軟一般),則選用藿香或防風較佳〉。
用藿香正氣散則不妥,藿香正氣散裡面有一堆燥濕藥:
藿香 12克 紫蘇 5克 白芷 5克 大腹皮 5克 茯苓 5克 白朮 9克 半夏 9克 陳皮 9克
厚朴 9克 桔梗 9克 甘草 5克 生薑 10克 大棗 4枚
解表藥(12+5+5):燥濕理氣藥(5+5+9+9+9+9+9)約 2:5。
也就是說藿香正氣散的整個配置是→→燥濕理氣藥重而解表藥輕。
若脈象是脾脈第1~2層浮弦狀態且第3~4層緩脈的才合適,如〈圖1093〉
若脈象只是脾脈第1~2層浮弦而已如〈圖1094〉,其病機是「脾脈(系)外感風寒」,則整個藿香正氣散套下去的時候,在比例上,譬如在7公克的藥物之中,只有2公克是解表藥,只有這個部分是正確的對應上病機,其餘的5公克則是拉拉隊(把整個藥效往下拉的隊伍,也即所謂的拉拉隊)、拖屎連(台語。專門扯後退的害群之馬的意思)、占著毛坑不拉屎(占去大部分的藥物份量,一包藥粉乍看很大包,但大部分都是摻些與病機無關的味素藥或是扯後腿的藥物),因為明明沒有濕邪明顯而又去猛利濕,則勢必表邪尚未除盡,就開始化燥生變,脈圖會轉成〈圖1095〉的樣子,這樣子是一個問題尚未解決掉,又製造出另一個問題出來。
所以說此處的病機只是「脾脈風寒」而已,那要用藿香正氣散的話則要加減,把後面的10味藥都減去,只保留前面的3味藥則合拍(此方出自於局方,而大部分的人看到這個方子是在《醫方集解》中看到的,按照原編著者汪昂的解說,使用方劑必須要按照脈象來加減,可參考基礎概論 48這邊的第18項、第19項 和第23項,又可參考基礎概論 46這邊的第9項),而一定要這樣做的話,不如說先辨明脾脈(系)確實有外感風寒,然後自己選藿香、紫蘇、防風……之類的藥物一兩味下去用,不是更單刀直入,更快更直接嗎?何必拿幾個方子在那邊繞圈子做複雜的數學運算呢?
由這邊也可以知道,如果是要當職業醫師的話,必需要全面的學習脈理、醫理、病理等相關學識,使自己有分析病機的能力,病機一分析出來,本草書中隨意選幾味藥用起來都很神奇,根本不存在方不方的問題,所以才說天下無方;而民間所謂的揀方套症的用藥方式,只是一種方便的應急方式,用在試不行的話再去找醫師的應急方式而已,職業醫師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樣就是歷代醫家的用藥模式,否則必然會遇到走不出來的困境。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