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1.2:道聽塗說,以訛傳訛的「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作者:陳建元

脈診是中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少了脈診,中醫根本無法運作,歷代醫家在醫學上要有成就,沒有不在脈診上猛下功夫的,這些事實,由歷代醫家的心法中,可以很清楚的顯示出來。(基礎概論 45:正統中醫歷代諸家的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 1

講白一點,學習中醫要有成就,望聞問切四診要齊全,否則便無法進入中醫的殿堂之內,事實上,四診之間往往各有功用而不能互相取代,很多的病機只顯示在脈診的上面,並不顯示在望診或問診的上面,誠則脈道水平高的,醫術水平通常不會太低;而脈道水平低的,醫術也不會高到哪兒去,所以脈診是不能丟棄的,丟棄脈診而執方予人療疾的,終究無法進入中醫之門內,只是流為「方士」而已(或是稱為民間套方法,見基礎概論 43:方證對應的迷惑), 而近代中醫的情形,則是為一票「方士大師」所把持,障蔽了中醫的原始面目,這也是近代中醫由能治療大病,退化成只能治中病,再退化成只能治小病,再退化成只能做保養的原因,一票「方士大師」,不思自己所學的缺漏而更思精進,反而每當看到後學學習脈診的時候,便有意無意的加以貶低,甚至道聽塗說,以訛傳訛的搬出「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以脈診為四診之末不足學,或不屑使用的說法來誤導和杜塞後學學習正統中醫的道路,以防止後人超越自己,這都是要不得的心態。

其實正確的說,從內經、難經歷代以來,脈診並不是被列為四診之末,而是被列為四診之首的,〈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翻譯:審察外表的形色,而能知道病態情況的,這樣叫做「明」;審察脈象的情況,而能知道病態情況的,這樣叫做「神」;審問病情經過,而能知道病源處的,這樣叫做「工」〉;又說「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為神且明矣」〈翻譯:由外知內的望聞問診與由內知外的脈診要互相比對,望聞診、脈診、問診三樣技術,學會一樣的叫做「工」;學會兩樣的叫做「神」;學會三樣的不但是「神」,而且診察疾病的時候就會很明白而清楚了。

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的說法又是從何處來的呢?這是從〈難經六十一難〉中被斷章取義出來誤導後學的,如果知道原文就不會被迷惑:

原文:「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難經六十一難

翻譯:或問:我聽說內經中說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 內經中並無這種說法,內經中是說望見外表的形色神情而能知道病態的叫做「望而知之」;分析聲音的高低粗脆有力無力而能知道病態的叫做「聞而知之」;審問病 人的病史經過,而能知道病候發源處的叫做「問而知之」;而脈診技術的運用,不但可以知道病態,還能知道病機的虛實,更能知道病源處位在何臟何腑,所以用望 聞問診由外知內的叫做「聖」;用脈診由內知外的叫做「神」,這才是內經中的意思。

在「新唐書/204」中有記載名醫許胤宗的事蹟,其用蒸氣浴治好太后的故事,是有名的中醫典故:

胤宗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家告術窮。胤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擢義興太守。武德初,累進散騎侍郎。關中多骨蒸疾,轉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療視必癒。

或勸其著書貽後世者,答曰:「醫特意耳,思慮精則得之。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今之人不善為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一藥偶得,它味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傳,虛著方劑,終無益於世,此吾所以不著書也。」卒年七十餘。

翻譯:唐義興人許胤宗,仕事南朝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太后得了重感冒,昏瞶得無法說話,湯藥也無法進口,脈象沉弱在第45層間,與一般感冒時的脈象應該浮緊在第12層間,是對應不起來的,諸醫家皆推辭說無法醫治。許胤宗說既然湯藥無法進口的話,那就用蒸氣浴從皮膚和呼吸道給藥的方式,於是就用數個大湯鍋煮黃耆、防風湯數十斛,放在太后的床下床邊,使整個黃耆、防風的蒸氣 如霧瀰漫而繚繞整個房間,使太后呼吸到的和皮膚接觸到的,都是黃耆、防風的蒸氣,到那天晚上,太后就醒過來了〈按:風寒沉積在內而無力推出,故選防風 較緩和的驅散風寒,而不選用麻黃等迅猛之輩;無力推出,故選黃耆補氣推出,這是虛性感冒的一種(氣虛感冒)〉,許胤宗則被加官為義興太守,武德初年,又加官為散騎侍郎。關中地區流行肺結核,互相傳染,被傳染到的人都死亡,但是被許胤宗救治的則痊癒而存活。

很多人勸許胤宗要把他的醫術流傳給後世,許胤宗回答說:醫者,意也,醫術要深思熟慮,然後才能得到真諦,脈法的使用是很精微和奧妙的,雖然我能瞭解和使用,但要寫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漢唐以來自古的良醫都很注重診脈,知道學醫的重點要放在脈診的上面,如此才有辦法明辨病機,然後理法用藥一貫,病機辨明了之後,再對著病機來開藥,如此藥物對著病機,沒有雜七雜八不相干的藥味參雜在其中,自然方向正確而療效明顯;現今的人不善診脈,僅憑著情理來猜測病機,開很多藥味包圍來僥倖成功,譬如打獵要獵兔子,卻不知道兔子在什麼地方,於是就在原野上四處網羅,希望有一處能僥倖抓到兔子,這種醫術也太粗淺了,就算有一味藥能偶中病機,但是由於受到其他藥味的牽制,無法發揮該藥味的全力來治病,疾病也就很難治癒了。脈學的微妙處才是用藥的關鍵點,如果對脈診無法掌握的話,著書流傳這些方劑醫論都是空虛而不實用的空殼子,終究於世無益,這是我不著書的原因。胤宗卒年七十餘歲

歷代中醫會如此重視脈診的原因,是因為脈診中有許多其他三診無法取代的地方(四診無法互相取代),特別是一些開藥所必須知道的細微的地方,所以內經中才會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纪,從陰陽始」〈翻譯:中醫診療微妙的地方在於脈診,不可以不詳細的診察,脈候能分辨清楚了,才有辦法正確的判別陰陽的比例而正確的用藥〉, 孫思邈則說:「夫脈者,醫之大業也。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中醫的看病診療,不是只知道一個籠統的病態大概,就能診療開藥的,而是必須要知道正確的病機才有 辦法開藥,也即要有定位、定性、定量的能力,才有辦法對證的開出正確的藥方,而不至於耽誤到病人,譬如要有辦法去判別出類似「肺系風寒兼腎系虛弱」、「臟 腑偏虛而肺系獨有風寒外感」、「肺系虛弱而脾系感染風寒」、「肺系外感與內傷瘀血合邪而兼素體陰虛」(見藥王脈學醫案兵棋推演總目錄)這類的資訊,才有辦法去正確的用藥 〈按:確實如上述扁鵲六十一難所言,唯有脈診,不但可以知道病態,還能知道病機的虛實,更能知道病源處位在何臟何腑 ‥‥‥事實上,這些必要的資料全不是寫在臉上,而是在於脈診的裡面,歷代能從望診中來確診出這些資料的,是從來沒有聽聞過的,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望診中本來就 不具有完全正確定位、定性、定量的功能,通常只能粗略的判斷個大方向,以待脈診來合看,並無獨自定性病機種類、定位發病臟腑、定量劑量多寡、完整顯示病情 演變、‥‥的功能,所以脈診自內經難經以來,才會被歷代稱為「四診之首而為神」。

傳統中醫是有自己的正確架構的,可以參考:基礎概論 45:正統中醫歷代諸家的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 1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