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71八綱辨證的問題

作者:陳建元

老師您好,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我在學校的時候,對傷寒論很有興趣,接受教授的觀念,認為傷寒論的體系,就是八綱辨證,並且認為中醫的主要內容就是八綱辨證,而後代諸醫家的文章,可取者甚少,不足為憑,只要熟悉八綱辨證,把所有的疾病都用八綱辨證來分類,便能作出有效的治療,但出來當醫師很多年後,發現效果其實很差,跟預期的落差非常大,不知道老師是否也是發現八綱辨證好像有一些問題,懇請老師幫學生釋疑,謝謝您。     

答:

只有八綱辨證不夠啦。「八綱辨證」只是對「病機學」初步的探討,初涉中醫,用來作一個概略的說明,如果是真當醫師臨證要用的,武器等級要再提高幾層。譬如小學一年級的新生,問老師什麼叫作「數學」?老師回答說:就是加加減減的「加法」和「減法」這些東西啊,但事實上,後面還有「乘除法」、「三角函數」、「方程式」、「微積分」‥‥‥,要當一個數學家的話,這些也是必備的。

臨床會遇到的所有病機情況,我用關鍵字眼把它們統合起來,共有30餘字,即脈理醫理學 49 條  藥王脈學重要病機概念‥‥‥百病不離30字病機,八綱辨證(8個字)僅是其中的部分。當病機有30餘字的時候(包括代表「病位」的心肝脾肺腎、經絡等等),這30餘字關鍵字,可以組合出百萬種以上的病機模組(和脈象系統一樣多,每個脈象都可以對應上12個病機關鍵字),而當八綱辨證只有8個字的時候(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扣掉組合出來沒意義的,只能組合出裡實、裡虛、表實、表虛、表熱、裡熱‥‥‥,約10餘種的模組,試想,你用10餘種模組要去規範百病?等於人體所有病種的病機,歸類起來只有10餘種?不但不合理,既籠統又模糊。

八綱辨證是被誇大了,數十年前某些醫家,為了拱《傷寒論》當龍頭地位取代《內經》,於是切割其他經典,主張傷寒論和「內經」無關,和「臟腑辨證」也無關,僅僅是一種「陰陽病勢」,認為仲景六經的實質,就是八綱辨證,而六經名稱是可以廢掉的,這套說法後來隨著這些醫家掌權火紅,所辦學院、講座而廣為傳播,不少日本人也是用這樣看病。

1. 太陽病:表、陽(八綱辨證)。

2. 陽明病:裡、陽(八綱辨證)。

3. 少陽病:半表半裡、陽(八綱辨證)。

4. 太陰病:裡、陰(八綱辨證)。

5. 少陰病:表、陰(八綱辨證)。

6. 厥陰病:半表半裡、陰(八綱辨證)。

大致上的用法是:把人體切成幾個區塊,不用管人體有什麼百病,譬如辨證為1的話,就用桂枝湯、麻黃湯這些太陽病方劑作加減。辨證為2的話,就用白虎湯、承氣湯這些陽明病方劑作加減。辨證為3的話,就用大、小柴胡湯這些少陽病方劑作加減。如果辨證為1+2的,就把12的方劑合起來加減‥‥‥諸如此類。這就是所謂的「八綱辨證」、「陰陽病勢」療法系統,並以這套系統為正統經方派自居。

這個系統簡單,在中醫學院廣為傳播,但與臨床是有差距的, 有下列幾點可供思考:

1. 「八綱辨證」這四個字,經過歷史長久的發展,起初並無醫家明確的把它們整合起來,最後在前人的基礎上,明確把它們整合起來的人是張景岳。他說:〝陰陽〞為醫道之綱領(二綱),其下包括表裡、寒熱、虛實〝六變〞,並把每個字,都作了明確的長篇解釋〈景岳全書˙傳忠錄〉,而後,後面的醫家才開始有這種「八綱辨證」的說法。

2. 當初這些拱《傷寒論》當龍頭地位的醫家,談論到後代醫家,莫不嗤之以鼻,以為毫無可取,搞到後來,竟然是拿張景岳的「八綱辨證」,來套在仲景的頭上,說仲景就是「八綱辨證」、「陰陽病勢」而已,豈不唐突。

3. 景岳雖有「八綱辨證」,但和其他「臟腑辨證系統」、「內經」、第49  30字病機中所談到的其他病機(如痰、瘀‥‥‥),這些病機系統是交叉互用,無法分開各自獨立出來的。我們在《景岳全書》中,看到景岳也談陰 虛、痰、火、瘀、心、肺、肝‥‥‥,意思就是說,當你把「臟腑辨證」這些用來定位的臟象(心肝脾肺腎)拿掉之後,在實務操作上會出現問題,「八綱辨證」會變成空殼子,變得抽象而「病位」不明,虛是虛在哪裡?實又實在哪裡?熱又熱在哪裡?寒是寒在哪裡?會產生「病位」不明確等諸多問題點出來。這30字病機是需要混合運用的,這種情況,不只是景岳,而是在景岳之前之後的歷代醫家,大家都是這樣在用的,只把「八綱辨證」抽出來獨立使用是行不通的。

4. 仲景的《傷寒論》,本來是範圍很廣的書,卻被定位只是「八綱辨證」、「陰陽病勢」而,已這也是不對的!翻開仲景的書,每篇標題明明寫著病、脈、證並治全篇,裡面的內容有中、中下、中空虛、熱在裡、實結胸、結胸實、‥‥‥,這明明有涉及到病脈證和諸多病機,不是只有八綱而已。

5. 那為什麼古今醫家都脫離不了這30字病機的範圍?看看基礎概論 69 條這篇,這邊有建立一個概念,就是正確的中醫系統,必然是由下往上建構起來的,也有一個魚的實驗,試想看看,如果你是一個原始穴居人,和魚的實驗一樣,一切都要從頭來,你會發生什麼事?什麼關鍵字會先被記錄下來?生活上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受感冒、被石塊砸到腫、天氣很、吃壞肚子的部位在痛、胸口撞傷的部位在痛、吐、‥‥‥,這些當然是優先被記錄下來,有沒有看到這些關鍵字,一字一字的跑出來了?這些病機關鍵字,都是日常生活的實景,也是最直接的觀察紀錄,《傷寒論》也是用這種方式,寫實地記錄下當時的醫療過程,所以自然而然的會出現這些東西。

實事求是,去蕪存菁,溯源、明理、致用,才不會時間一直浪費在冤枉路上。臨床想要在一般水平以上,這些缺漏的病機系統,要自己補回來,整個才能運作起來,否則只會恨中醫誤我一輩子。只需要八綱陰陽病勢,不需要「臟腑辨證」就能看病?行不通啦!為何《景岳全書》不拿起來看看,第一個把〝八綱辨證〞統合起來的張景岳,人家不是只用這些東西在看病的。

30個字要怎麼整合起來呢?實務上就是用脈法來整合,中醫雖有「脈」、「證」兩樣武器,但外候(外證)辨識系統(包括望問聞診),有一個缺點,就是對於「粗糙些」的病機尚能推理,但對「複雜些」的病機,則窮於應付,顯得左支右絀了。譬如我問如何判斷「陽虛」?憑外症問望答:面白、說話無力、手足容易冰冷、脈或沉或細微(不分6部),可以作個籠統的判斷。但如果我再問下去,這「陽虛」在何部位?答:兼平素兼冷涎多、喉中白痰是「肺陽虛」;兼平素不思食、飲冷則腹脹不消化,是「脾胃陽虛」;兼平素夜尿多、陽道弱,是「腎陽虛」,這邊的情況,就是如果你學的是「八綱六經辨證(脈不分6部) + 臟腑辨證(脈不分6部)」系統,能分辨到這樣也算是極限了,如果學的只是「八綱六經辨證(脈不分6部)」系統的,則是已經掛在那邊,分不出來了。但到這個層次,事實上尚不敷臨床使用,我再問下去,如果病機是:

◎心陽虛兼瘀兼風寒、脾有宿食

◎肺陽虛兼毒、心有氣滯

◎脾陽虛兼脾陰虛、下焦虛火夾濕

◎肝陽虛兼痰、心有虛火化毒

◎腎陽虛且不收攝、脾濕、肝氣滯

‥‥‥

‥‥‥

試問:你能從外症問望判斷出這些複雜的病機嗎?不可能的!外症問望系統的缺點,就是遇到病機複雜些的會掛掉。這邊再上去,主要就是要靠脈診系統了(有分6部脈那種的),所以為什麼《內、難經》中脈診比例超重,仲景篇名把脈字冠在證字前面,這是有原因的,歷代諸家會把脈法看得那麼重,也是有原因的。(見基礎概論 45:正統中醫歷代諸家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一)

 

講到這邊,有些聰明的人就會懷疑了,不對啊!如果是這樣的話,古今很多醫家的脈診並不精,那古今醫案不就有很多都是造假的?答:你的懷疑是正確的,10個醫案中(大小病平均起來。那種迷你型的風寒小小感冒,喝喝溫開水就恢復了,不算在內佔統計缺),有高達8個並不真實(10個中,有6個是杜撰的;有2個是真有其事,但只是矇中的,而且只有35分的事實,卻「加工」誇大成10分;有1個也是矇中的,但有老實記錄實情;只有1個真的是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治好的),試想,如果你的診療系統中,壓根兒就沒有那30餘個病機字的存在,也不精脈法,你當然不可能去診斷出來那些病機,既然診斷不出來,又談何治療?矇中治療好的,和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治療好的,兩者的本質,有天地的差別。其實,你所看的的東西,叫做「驗案」,驗案是指有這麼一個「個案」,並不是告訴你這是一再可複製的通則、規則」。假設有個中醫師,一天醫20個病患,因為學藝不精,只能醫好1個,一個月就有30個「驗案」,1年有365個,10年後有3650個,足足可以出版36本「經方實驗錄」(經方實驗錄只有100案),誰敢說他不是「中醫大國師」?但事實上,這個大師的臨床有效率,才5%而已,很多學中醫的學生會有一個疑問,這些醫案全集,明明每案的療效都很好,為何我會用不出來?這是被誤導了,你看到的是「驗案全集」,驗案全集是僅收錄作者一生的驗案,那95%無效的並沒有寫出來,更不是一再可複製的「通則、規則」。中醫真正需要的,是要有人整理出可以一再複製有效的通則、規則,如果僅是瞎矇中的驗案,啟發性不高。

那如何判斷出這是「假醫案」、「僅是驗案」呢?答:初學者無法分辨。把上述的病機系統補齊,「脈法」要有一個程度,臨床幾年後自能判斷!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臨床需要到什麼層次,需要用上什麼武器才夠,看到人家說空手能擋大砲、說執刀能砍戰車、說彈弓能打飛機,你當然知道這些是瞎扯,你會清楚得看出哪些是添枝添葉的「加工品」,哪些僅是一些空議論。但也不能否認,少數的真實醫案具有很高的價值,因為把規則、關鍵處、結論都給寫出來了,或許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卻是重如千金。

中醫的知識雖然複雜,但複雜並不代表雜亂無章,無論是概念、定義、推論都要恰如其份,合情合理,有理法可循,有證據可憑,中醫並非飄渺玄理,更非神通感應,中醫傳承千年,很多時候都是正確的技術與不正確的技術,混在一堆傳承下來,這是毛病。但正確的技術,其極意都有其「順應自然、理要通、合情合理」的法則,若是在各種嘗試之後,仍然覺得不合理的時候,就要變化方法重新再試試看。所謂的不合理(也就是沒道理),換句話說,就是「鬥不過真理」,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這種不合理的技術,縱然花幾十年研究,也不會完成或有結果,浪費時間精神而已!學中醫要思考,不要盲從,要學習實際殺敵的本事,真可對戰搏打者,不要學那些花拳虛招,好看歸好看,圖人前美觀而已,其實百無一用。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