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12:不能重複實驗驗證的玄理無法傳承(一)‥‥‥走入玄學八卦會迷失方向
作者:陳建元
學中醫時有一條叉路是必須要注意的,就是脫離現實而走入玄學。古代的醫家雖然引用了易經陰陽的概念來解釋中醫,但必須注意的是並非全盤取用,而且在後來的發展之中,除了臨床發現陰陽和若干概念是符合現實情況而被保留下來外,其餘的大部分其實是被捨棄的,中醫的五行並非玄學的五行,本質不同,內涵也不同。
陰陽並不是什麼玄奇的事,只是用來對宇宙中到處可見的相反相對概念,給一個可以推衍的稱謂而已。什麼是陰陽呢?陽泛指活動性的,看不見但是存在的活動力;陰泛指靜止性的,看得見的物質實體,這並沒有什麼神秘性可言。就像我們的胃,有一個實體並會蠕動,對於其中的這個實體,我們稱它胃陰;對於胃部的蠕動力量,我們稱它胃陽或胃氣。如果我說胃陰不足,指的只是胃的實體有缺乏和受損,譬如胃液分泌不足或胃體實質上有萎縮的現象;如果我說胃陽或胃氣不足,指的是胃的實體並沒有受損,但是胃的蠕動力不正常或不夠,中醫說的陰陽只是一組相對性的概念而已,並沒有什麼神秘性,而且後來發現這種陰陽的概念符合臨床上所表現的規律,所以被保留下來而被反覆的運用著。
但是中醫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並沒有像玄學一樣延續著五行八卦而發展,為什麼呢?理由很簡單,因為歷代的醫家發現五行的模型不完全符合臨床的實際情況(換言之,就是只有五種模型太粗糙了不夠用),於是便開始動手改造成符合臨床現象所需要的模型,五臟之後是六腑,發現還不夠用於是又加了許多奇恆之府,並且連五行之間的固定生剋規律都覺得不符臨床觀察而只採用了一小部分,這都明顯的開始脫離了五行的範疇,而且遠在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開始這麼做了。緊接著脈象也分成六部而不是五部,再來每部脈和臟腑又分成陰陽氣血四項,並逐漸演化出28~30脈,而且大量的幾百種的證型同時登場,這中間又貫穿著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等等,這就是中醫整個的發展型態,換言之,中醫是依照臨床所見,選擇部分它所需要的東西而走出自己的路。【參看雜論第 10 條 中醫是按照五行生剋在看病的嗎?】 逐漸脫離了誰一定剋誰的五行規律,而變成誰都可以剋誰也可以生誰的現象,如此一來,生剋不見了,五行也就瓦解了,於是就變成只是一個代名詞而已,所以中醫的五行不能當成玄學的五行來看待,中醫的五行只是代表某些器官,並不倚重其間生剋的推衍,而是以臨床可以觀察的到的現象為依歸,玄學則是後來的發展完全倚重五行其間生剋的推衍,所以中醫的五行和玄學的五行有很大的不同。【參看脈理醫理學 15.25:中醫解惑(十五)】
很明顯的,這與玄學後來的發展並不相同,玄學後來幾乎是完全採用五行的固定生剋規律來演繹(中醫則沒有),然後順著陰陽→五行→八卦→64卦這條路線發展,中間則穿插三合、四象、六合、七星、九宮等,然後各自展開,子平化成貴人墓胎,卜卦化成妻財官鬼、紫微化成諸星、遁甲化成景驚生開、氣功則築基養胎。這兩者比較起來,中醫和玄學走的路徑不同,所需要的元素也不同,更不宜張冠李戴混為一談,以玄學來講,雖然都是同門玄學,但是要學奇門遁甲、子平八字、紫微斗數、文王卜卦,氣功築基,每一種所要學的內容和術語就已經是大大的不同了,更何況不同門的中醫呢?
現行的中醫發展,有人特別強調中醫要學五行八卦、七星九宮,氣功星象,這不但不合邏輯,而且莫名其妙,易經可以學,但其他的東西則明顯的加油添醋了,這些五行八卦、氣功七星九宮是學星象仙道要瞭解的東西,根本和中醫扯不上邊,就是要學的是山命卜相,也不一定要全學,像畫符咒的根本就不需要妻財官鬼、卜卦的也不需要四象七星、練氣功的更不用管紫微盤怎樣排。
何況這些在幾千年前老祖宗早已經發現方向不對而作修正了,今天卻有人拿出來要學中醫的人學這些東西才會醫術高深,這是不合邏輯和違背事實的,學氣功或許有些幫助,會讓心更沉靜、但是只要調整呼吸平勻,把脈時一樣準確沉穩,並沒有什麼差別。氣功是不錯,但誇大氣功說要會氣功脈診才會準,這也是不恰當的。這些都要特別注意才不會走入叉路中。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