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5:認識中醫的第 5 課——要了解您學的是中醫還是西醫
作者:陳建元
本文上接:認識中醫的第 4 課
什麼是西醫?什麼是中醫?
中醫西醫,不在於使用的詞彙上面,而在於醫師用藥的模式,譬如一個醫師,雖然他用了高血壓、血糖、發炎、肝指數……等現代名詞,但是他的用藥,使用的是多途徑加成的方式與技術(把脈、辨證論治、異病同治、同病異治),那麼,他完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醫。
相反的,如果一個醫師,雖然他用了經方、時方、陰陽、表裡、寒熱……等古代名詞,但是他的用藥,使用的是西藥的用藥方式〈方症(證)對應、套方、偏方、揀方治病〉,那麼,他完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西醫。
中醫皮西醫骨(西化中醫)的困境
民初以來,基於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心態,整個中醫是西化的,西化的結果就是療效出不來,所以本來可以治大病的中醫,退化成只能治中病,再退化成只能治小病,再退化成只能做美容、保養、藥膳茶等可有可無的事情。
療效出不來,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醫師不敢開藥,也怕患者吃了出問題,所以在劑量的使用上面,就把歷代的常規劑量,減半來使用(譬如成年人每日給科中藥粉15克左右的話,就大約歷代劑量的一半。【請參見基礎概論 90:藥量不足的問題】),如此一來,劑量減半,濃度不夠,不求癒病,只求無過,只求病人不要在我手中爆掉就好了,如果病人僥倖痊癒了,就自誇這是中醫高明;如果病人稍有風吹草動,發熱了、哮喘了、病情加重了,就趕快推給西醫醫,如此可求自保,平安無事,因為有西醫在背後撐著,所以現代的中醫不會醫術也無妨;至於醫師自己、醫師自己的家屬生病了,則一律看西醫,現代中醫的窘境若此,實在可憐、可惜又可嘆。
可憐者,雖有中醫的頭銜,卻無從發揮,只能當成賺錢混吃的工具而已(總量管控,中醫人數少,就是不會看病,只要話術好一點,嘴巴甜一點,還是可以人滿為患)。
可惜者,太多的疾病,免疫、退化、病毒、癌症、風濕……等領域,並非西醫的強項,您以為望著西醫就有希望了,卻不知道它還望著您呢!
可嘆者,當一個醫師的人,並無醫術,治療病人不求癒病,只求無過,拖延病情,尸位素餐,只希望病人在自己手中過過水、抽抽稅就好了,此〝不殺之殺,殺之甚矣〞,若有宗教研究者,當知道這些因果還不完,可嘆也。
您所看到所有的中醫醫理,都是因為多途徑加成規則所衍生出來的配套技術
西藥與中藥,有天生用藥上的差異,在使用中藥的時候,必須考慮個別體質上的差異;相反的,使用西藥,不太需要考慮個體上的差異。
中藥不是西藥,不能混為一談,西藥是特效藥,就是一個固定的處方,固定吃下去就對了,基本上,中途不需要換藥,那就是一個吃固定方的概念沒錯;但是中藥是相反的,中醫是天然藥物,要靠多途徑加成的方式來加成取效,初診就是有效,複診的時候,常常因為加成的因數已經變了(用藥之後,體內的各項素質因數已經變化了,由脈象上可以察覺,譬如用藥之後,沉脈消失,轉成浮脈;譬如用藥之後,浮脈已經消失,轉成虛脈……之類),所給的藥劑,就需要跟著變化來加減,這是中藥與西藥在使用上的不同之處。
總之,使用中藥要把脈、要辨證論治、中途要常常換不同的藥,又不可以學西藥一樣,一種藥物或一種方式從頭吃到底;幾個人得到相同的病,西藥是每個人都給吃相同的藥物,中藥卻是每個人都給吃不相同的藥物,……這些用藥上的差異,都是源自於西藥、中藥天生特性上的不同(西藥是直接取效即可;中藥是要多途徑加成來取效),所以才演化出不同的用藥模式與配套技術。
講實話,如果您是西醫,用的是西藥的話,這些中醫規則是不用學的,只依照仿單上的說明來使用藥物而已。
而這些中醫規則,散見於歷代的典籍中,叫做〝醫理〞、〝脈理〞。
下面挑兩個常見的中醫規則,用現代的機理來細加說明: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痼疾是指患者宿有的各種慢性疾病,卒病是指外感、感冒這類的急性病(包含外感餘邪)。
當中醫治療疾病的時候,如果碰上患者是痼疾、卒病同時存在的時候,要先治療卒病,等卒病治療好了,再治療痼疾,順序不可顛倒,顛倒必然效果不佳,此即仲景〝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法則的運用。
或問:可以詳述其中的原理嗎?
答:西藥是人工精化物,力道強;中藥是天然藥物,力道弱,基於這種本質上的差異,就會產生不同的用藥模式。
西藥是人工精化物,力道強,所以用藥的時候,不太需要注重病人有沒有感冒,反正我的力道強,直接對著靶位打過去,就會有效了。
中藥是天然藥物,力道弱,所以要藉由多途徑環節加成的方式來取效,加成後的總力道才夠強,而加成環節中的一大部分,就是要夥同人體的免疫系統,共同打擊敵人,力道才夠強,療效才會大。
問題是人體經過千萬年來的演化,體表有皮膚包覆,病菌難以直接入侵,唯一的對外大開口,就是口鼻這些地方,所以千萬年來的演化,在口鼻附近布滿層層的淋巴兵力,以禦外敵,而外來的微生物只要進入人體,也會馬上引動體內免疫大軍的包圍,這是千萬年來的演化結果,沒辦法更改的。
所以,在您使用中藥治療內傷雜病、宿病之前,一定要先徹底治療掉卒病,否則免疫大軍中的大部分兵力,身體會自動分配,調派在外感疾病的治療(千萬年來的演化,身體已經標誌這些外來物有致命的危險性,所以會排在第一防禦順位),沒辦法讓您調回來夥同治療內傷雜病、宿病,如此一來,內傷雜病、宿病便治不動了,其機理在此。
古人長期觀察脈證與藥物的回饋,發現了這條規律,所以寫下了〝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這條規則。
原理、與西藥的比較:很明顯的,會有這種規則的話,是因為中藥的力道弱,需賴多途徑加成才能取效,所以才會有這種中醫規則的出現;相反的,如果您使用的是西藥的話,西藥的力道夠強,就是外感病與內傷病同時存在的時候,也可以先治內傷病,並不受這種規則的限制。
中途要換藥
西醫的用藥,往往相同的藥物,連續的吃到底,中途不需要換藥;相反的,中醫的用藥,過程中常常在換藥,彎來彎去的,就是吃了有效,也是需要換藥。
原理、與西藥的比較:中藥與西藥的本質不同,西藥是特效藥,力道強,病人有什麼症狀、什麼病候,就是固定的藥物吃到底,中途不太需要換藥;中藥是天然藥物,力道弱,二診、三診的時候脈象變了,就要根據新的脈象,重新再取得各脈部的加成力量,所以需要常常換藥(尤其外感的時候,變化很快,兩三天就要換一次藥),很明顯的,這也是受制於多途徑加成規則,才會有這種醫理的產生。
中醫如何學?先學本草與脈診
正確的中醫要如何學呢?
醫學之要,莫先於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壽命者。其次則當明藥性,如病在某經當用某藥,或有因此經而旁達他經者,是以補母瀉子,扶強抑弱,意有多端,旨不一定,自非兼貫博通,析微洞奧,不但呼應不靈,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藥如用兵,誠不可不慎也。————《本草備要‧清‧汪昂》
學習中醫,本草與脈法要先學,這是進入中醫的基礎,中醫的多途徑加成,有一半是要校正病人的免疫力、修復力、體內的各項偏差因子,這個部分不是只用問診,就能問的清楚的,非懂脈法不可。
所以古人才會說醫學之要,莫先於切脈;又譬如《難經》、《內經》、《傷寒論》、《脈經》這些重要典籍,1/3或1/2都在講脈,脈法的重要可見一般,事實上,古代中醫的架構,是一種脈證中醫,一半在講證,一半在講脈,不懂脈法,根本無從進入中醫的世界。(注意,不是學全息脈法,不一樣的。【請參見基礎概論 64:全息脈法的本質,就是國王的新衣,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東西】)
四診不可缺一,脈證要會合參
凡看證之法,先問診其大概,然後切脈問症,先辨外感、內傷;次辨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再次辨諸部臟腑的表裡寒熱虛實,然後脈證比對,看看是否相符,相符則用藥必中;不符則必再驗再切,細加審問,務使病史來龍去脈一一釐清,不可含混,棄假存真,務使脈證相對,病機吻合,然後發藥必中。
讀古籍,做臨床,歷代典籍多看,各家典籍多看
學中醫,要多看古籍,多做臨床多驗證,誠能幾本重要典籍都看過、脈診書看過兩三本、各科典籍都看過兩三本,加起來全部看過十餘二十本,自然心中就有一個概念,不會受:
〝中醫方劑和西醫方劑的使用方法一樣,都是按照症狀,選方劑給病患套用即可。〞
〝中醫就是依照症狀,選用古人方劑來治病而已,其他沒了。〞
〝把脈不重要,問一問就能開藥,把脈只是稍作核對而已。〞
〝為什麼要按照病人的脈象,一味一味來加用藥物呢?這都太是極端了,直接用古人的方劑即可。〞
〝要多開方劑,這是古人的經驗之方,要多學學,不要自己開單味藥自創方劑啊。〞
〝中醫方劑和西醫方劑的使用方法一樣,病人的這些症狀就是選一個方,病人的那些症狀就是選一個方,病人症狀愈多,選的方就愈多,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這也是經方派吉益東洞那夥人弄出來的胡扯)
這些胡說八道所欺矇,這邊也可以參考:基礎概論 45:正統中醫歷代諸家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一)。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