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46:重金屬、中藥摻西藥、日本漢醫、生藥、水藥、生石膏等相關問題
作者:陳建元
或問-臨床上有生藥(生粉)的品項,治病可以使用嗎?
答:可以,生藥就是水藥啊,兩者無異,水藥打粉即是生粉。
其使用比例跟科學中藥有差別嗎?
答:生粉就是水藥,也即沒有煎煮濃縮過的水藥,所以用量要比科中大3~4倍左右。
服用方法有無特異處?(有書上提過—煮散)
答:
並無特異處,煮散和煮水藥是一樣的,科中是由水藥濃縮乾燥而成的,基本上也算水藥為主〈通常會摻入某個比例的生藥為賦形劑(或是用澱粉為賦形劑),科中通常在罐子上會寫明 生藥和浸膏 的比例多少 〉。古代沒有科中,所以有生藥的使用法,通常是水藥治療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接下來要長期的補養,因為此時藥量不需要太大,卻又要長期的調養,故有用生藥磨粉服用或再做成丸劑來服用的方法。
生藥跟科中2種以何者為上?
答:
科中為佳。當然,生粉的價格也會比科中便宜許多,很多傷科用的生粉都是論「斤」在賣的。
是否有某一些藥非用生粉不可?
答:
有,某些藥物經歷代醫家的實驗之後,因為發現入水劑的療效較差,而生粉的藥效較佳,所以通常不入水劑只用生粉,如全蠍、兒茶、冰片……之類。
目前市售的全蠍有2種炮製方法:
1.鹽巴漬 2.甘草水浸泡曬乾
臨床上有使用的區別嗎?或者2者都可以使用?
答:都可使用,感覺差別不明顯。
又生石膏藥廠都是以水飛方式製作,可以使用嗎?
答:
都可以用,水飛根據報告是說99分,生用是98分,差別不明顯。石膏是中藥的五大將之一〈石膏 熟地 附子 大黃 黨參(人參)〉,一定要會用,否則很多熱性病都無法處理。
又生石膏是較奇怪的一味藥,生石膏磨成生粉服用的話,三錢已經可以替代一兩水劑所煮出來的力道,所以這味藥較奇怪,濃縮的力道反而比生粉小,所以藥廠都以生粉水飛方式製作居多(自己用生藥下去煮就會發現煮不太出來東西,煮完還是如透明清水一般而已)。
………………………………………………………………………………………………
或問:有一點搞不清楚的地方,如果把散劑拿來煮,那應該和煎湯要沒差,但生粉應該就是研末,如果直接吃的話,為何中藥學中說用研末的劑量只需煎劑的1/3左右呢?比方說:
三七:煎服 3-10g,研末服 1-1.5g,亦入丸散
酸棗仁:煎服 9-15g,研末服 1.5-2 g,
羚羊角:煎服 1-3g,研末服0.3-0.6 g,
明顯的研末服的劑量少得多,不知道是否教科書或藥典有誤呢?
答:
教科書或藥典並沒有錯誤,教科書又是從古代的藥典抄過來的,為何中藥學中說用研末的劑量只需煎劑的1/3左右呢?這是因為若是完全同等的話,根本無法服用, 把一帖水藥的量配溫開水吞服下去試試看,其份量之多根本不可行,不可能用吞服的,所以古代用藥的主體是水藥,而生粉的方式通常是用在「鞏固療效」階段時在用的,何謂「鞏固療效」?譬如您有脾氣虛的問題,那我先用水藥去治病,治到後來,脾氣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都消失了,脾脈也已經沒有虛脈的現象了,這個時候,為了怕病剛初癒,恐立即停藥之後,病情又有反覆的現象,故必須鞏固之,這時通常就會用劑量減為原來的1/3左右,並且打成生粉,讓病人一天吃個幾匙,連續吃個1~2個月左右,謂之「鞏固療效」,這種方式主要是用在「補劑培本」的時候,不管是氣虛、陰虛、陽虛、血虛,這類的補養都是緩慢漸進才能有效果的,故有這種粉劑的用藥法,若是在實證等問題的時候就不這麼用藥;譬如在急性扭傷的時候下活血去瘀藥,等康復之後就不再使用了,並不需要再配些活血去瘀藥,每天都吃一些,這樣子是多餘的;又譬如感冒的時候下解表藥,等康復之後就不再使用了,並不需要再配些解表藥,每天都吃一些,這樣子也是多餘的。
………………………………………………………………………………………………
或問:草木類的生藥粉,研磨服用,是不是要考慮農藥及重金屬的問題?我反而比較擔心藥效沒吃到,毒素先吃一堆,更何況如果要長期補養,一定也會積少成多,我們用的中藥都是大陸來的,不可不防。
答:
這個倒不用擔心,只要向合格藥廠或合格藥商買的,一般不會有這個問題,而這些問題,政府相關單位也都有藥事法的相關規定,通常也都會用世界的標準也規範這 些事情,不可能放在那邊任其擺爛,現在這種網路發達的世界,政黨與政黨之間的鬥爭激烈,放在那邊擺爛豈不讓對手的政黨有把柄可抓,參他個罔顧生民的大帽子 給它戴,所以不可能放在那邊擺爛的;又藥廠、藥商都是想長期賺錢的,也沒有理由故意拿有問題的藥物賣給您,一旦被發現而公布出來之後,以後的生意就很難做了,所以為了長期經營和長期賺您的錢,藥廠、藥商也會自己去盯這些事。
現在科中的總重金屬標準,一般規定是30 ppm以下,假設是5倍濃縮的話,生藥等於要6 ppm以下,一天算吃生藥100克好了→→100 ╳ 6 = 600。
很多想打壓中醫的人士會故意拿這個來做文章,但事實上,只要比對衛生署對日常飲用水、米、蔬菜、水產、畜肉所規定的可允許重金屬含量和農藥含量,就會發現根本不用緊張。
飲用水的總重金屬標準:
http://ivy1.epa.gov.tw/drinkwater/pol/pol08.htm
飲用水的總重金屬標準是6 ppm,每人每天包括喝水喝湯飲料算3000克的話
→→3000╳ 6 = 18000。
衛生署建議國人每日全穀根莖類要800克,其標準為:
http://www.taichung.gov.tw/ct.asp?xItem=173573&ctNode=2331&mp=103010
蔬菜每日要500克,水果每日要800克,其標準為: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odstandard1692/zhi-wu-ke-shi-xing-gen-zhong-jin-shu-xian-liang-biao-zhun
豆魚肉蛋每日要210克,其標準為: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odstandard1692/shui-chan-dong-wu-lei-wei-sheng-biao-zhu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odstandard1692/dan-lei-wei-sheng-biao-zhu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odstandard1692/shi-yong-zao-lei-wei-sheng-biao-zhu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odstandard1692/shi-yong-gu-lei-zhong-jin-shu-xian-liang-biao-zhun
飲料類: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odstandard1692/yin-liao-lei-wei-sheng-biao-zhun
自己把一天的食量和用水算一算,就會知道都是數萬起跳的,中藥和這些普通的食品比起來,根本不用緊張,因為吃的量和食物、用水比起來的話,實在是少太多了,當然吃進去的量就不會太多,光是日常喝的水喝的飲料,恐怕都比中藥嚴重許多,為何政府連喝的一般市售飲料,都容許裡面有砷、鉛、銅?又容許禽畜產品中殘留農藥呢?其實沒為什麼,因為全世界都這樣允許,您要去找完全沒有重金屬或是殘留農藥的,根本找不到,要不然就是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去買所謂的「有機」食品,中藥本來就只是農產品而已,這些植物的本身是沒有重金屬的,這些重金屬是由水源或土地所來的,中藥本來就是農產品的一種,所以其標準和一般農產品都是一致的,其他的農產品有重金屬的話,中藥當然也會有,而當有一天上述這些米菜、水果都沒有重金屬、殘留農藥的時候,中藥也就沒有重金屬、殘留農藥了。
其實,看完上述這些資料後,就會發現根本不用擔心,在法規限定的範圍內,米、飲水、肉、菜、中藥這些東西都是安全的,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研究上也沒有蓄積的問題(否則光喝水就能蓄積死人了), 而若是有些地區是被污染了,則不只中藥而已,種出來的米、蔬果都是不能食用的,這是大家都有的共識,中藥的問題,其實就是一般米、蔬果、農產品的問題而已,而因為畢竟藥物所使用的量,與日常的食用米、蔬果、農產品比起來,真的是小太多了,真的是不需要隨著一些特意打壓中醫的人士起舞,特意的把中藥妖魔化(要注意喔,很多人士或是養生大師是特意的把一般的米、蔬果、農產品、中藥妖魔化,然後再準備賣他的健康食品給您)。
………………………………………………………………………………………………
或問:感謝老師的解惑,那以後買科中,不用看牌子了,只要看誰的濃縮比高就好了,再比看誰的麵粉少,就買那家的。
答:
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廠牌的通常都在伯仲之間而已,在市場機制之下,不會有哪一家會把他們的成本弄得又高,然後又願意賣的便宜。
科學中藥的由來: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B8%E4%B8%AD%E8%97%A5
科學中藥是向日本學來的,所謂的科學中藥,是指劑型的改良而已,並不是指這樣子就用藥比較科學或是比較有效的意思,而在向日本學習科學中藥製造方法的同時,也同時向日本漢醫學習開中藥的方法(方+方+方+方 ……,從吉益東洞開始提倡)。
「日本漢醫」是指日本可以使用中藥的醫師,事實上,日本並無中醫的執照,所謂的日本漢醫,100%都是西醫,也就是說在日本,「西醫可以開中藥」,而實務上,60%以上的醫師,在開立西藥的同時,也會同時開立中藥(使用的幾乎都是複方,種類也不多),但是其開中藥的概念,並不是中藥治病的概念,而是對著症狀,挑個方子來做保養的概念,也即西醫打前鋒,中藥做保養或做陪襯的概念(是可有可無的),而事實上,因為全由西醫來開中藥,當然在使用中藥的概念上,也是用開西藥的概念來開中藥。【請參看:基礎概論 87:簡易脈法不可行】
在台灣則是中醫歸中醫,西醫歸西醫,中醫不能開西藥,西醫也不能開中藥。
在大陸則是「中醫可以開西藥」,也即大陸的中醫,可以開普拿疼、阿斯匹靈、消炎藥、止痛劑……等西藥藥物給病患服用的意思。
所以說國情不同,規定也不同,台灣是嚴格規定中藥不可以摻西藥,但是日本或是大陸的情況,本來就是中西藥雜在一起使用的情況,所以在他們許可的許多成藥之中,本來就是中西藥雜在一起的情況,也有認識的人,因為愛人被中醫師搶走了而對中藥極度感冒,出差時常常去買大陸成藥,抽掉外面的盒子,把裡面的藥丸拿來給相關機構檢驗,來證明中藥摻西藥不能吃以為報復,其實根本不用檢驗,盒子包裝上的說明,不是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您裡面有中藥,也有西藥的成分嗎?其實,除了黑心商品、誇大廣告、假藥、私藥……,這些沒有人可以忍受之外,如果是因為國情不同、規定不同所造成的中西藥併用的時候,應該不能與「中藥摻西藥」混為一談(事實上,在有充分告知的情況下而中西藥同時使用,應該叫做「併用」;而在沒有充分告知的情況下而中西藥偷偷混合使用,才叫做中藥「偷摻」西藥,或是西藥「偷摻」中藥)。
事實上,中醫有兩種,除非您去學歷代醫家在使用的正統中醫模式,識臟腑而明脈證,這個樣子,中醫才有能力自己能獨立運作而擔當大任,與現代醫學相比較,不但不遜色,甚至還有不少過人之處;而如果只是學對症套方、撿方治病的話,那只是民間方便用藥法而已【參看基礎概論 43:方證對應的迷惑】,本來就是只能做陪襯或做保養的可有可無而已,是起不了什麼大功用的,所以在大陸或日本,中西藥的併用都是必須的,否則根本無治病療病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該地方的衛生部門醫學會議評估之後,也就順理成章的必須訂出那種中西藥可以同時併用規則的原因了。
………………………………………………………………………………………………
或問:老師這篇文章中提供的連結很有趣,
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PlanShow.asp?PPno=19854
主講原田明子女士還是日本西醫心臟科專家,真的是西醫開中藥,且摘錄演講部分要點:
三、日本傳統醫學學派概述
後世派:重視內經的陰陽五行學說及辯證論治
古方派:排斥內經、尊崇傷寒論;排斥病因病機分析、提出方證相對理論
江戶館學派:注重於考證醫學
四、日本漢方醫學之簡述
古方派盛行、使用口訣、方證相對理論及腹診來進行診治
這排斥內經、尊崇傷寒論;排斥病因病機分析、提出方證相對理論,和現在的流行潮流真是吻合!也難怪某已故留日的大陸傷寒泰斗,會推崇方證對應理論,原來是從日本古方派學來的!
奇怪的是,日本在唐朝時這麼愛抄書,怎麼沒有抄脈經、內經!倒是高麗不但抄走了內經,之後甚至還回中國校正流失的靈樞經!中國古代文物在外邦保留最多的,恐怕是韓國(朝鮮)而不是日本…
答:
韓國對中醫影響最深的,應該是許浚編寫的《東醫寶鑑》一書,也是一本大部頭,當時很多清代醫家人手一本。《脈經》、《內經》是抄回去了,問題是有沒有人帶?看懂看不懂又是一回事了。
上醫治未病,方無尚也,垂經論焉。經論,醫之奧者。中醫治已病,於是乎始有方。方,醫之粗也,非其得已,視斯民之疾苦,故因病以立方耳,冀世人知醫尚矣。習方,其簡也。窮經,其煩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經論者無之。舍斯道之奧,寶斯道之粗,安望其術之神良也!余年十五志醫術,逮今十有八稔,懼辱醫名,蚤夜遑遑,惟經論是搜,不敢自是。游海內者數年,就有道者而贄謁之,見賤工十九,良工十一,不惟上古之經論昧焉,雖中古之方,猶弗達也。弗明方之旨與方之證,及諸藥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與夫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反正類從之理,而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醫方考‧明‧吳昆》
〈翻譯:高明的醫生用藥,並不套用固定方劑,只憑醫理診法這些東西來變通用藥。醫理診法,都是醫學中較深奧的部分。普通的醫生治病,就一定要套用方劑了。方劑這種東西,是醫學中較粗淺的部分,因為平民老百姓不懂醫藥【註:古代教育不普及,文盲也甚多】,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教他們按病套方。學習方劑,是較簡單的事,學習醫理脈法,就不簡單了,所以大家都趨向學簡單的方劑,而不去學困難的醫理脈法,這是只學粗淺的醫學,而不學習高明的醫學,又如何期望醫術能精深到什麼程度呢?我15歲就開始學醫術,已經學了18年了,害怕自己學的不好,所以戒慎恐懼,仔細思考經典中的道理,不敢自以為是。如果聽到有名氣的醫生,就提著禮物去拜訪他,結果發現10個醫生當中,只有1個是上工,其餘9個都只是中下工而已,不用說上古的醫理醫論診法看不懂,就是中古時候的方也不知道,更不用說方劑的組成理由和使用的病機、時機,各種藥物的升降浮沉、寒性熱性、有沒有毒性,和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從正面治、從反面治、分類來治的這些道理,只是固定的對證套方,拿著固定的方劑,再依病人的外形症狀,略作加減即用來治病(譬如胖人則略加化痰、瘦人則略加清火之類),這樣子怎麼能不傷到人呢?〉
就如吳昆所講的,中醫自古就是脈證的體系,醫理診法用藥是連貫在一起的,這些本來都是不能分開的(在廣泛的用藥經驗之後,一定會發現某些規則性,於是把這一些規則,歸納與總結成固定的醫理脈法診法,以方便日後遇到這種情況時,能保證重覆的複製療效,然後再反過來藉由這些醫理脈法診法的固定,先把一些變數固定之後,再持續的去探求其他尚未破解的區域與規則,以企圖拼湊出整個醫學的實相與面貌,此即整個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也是醫理脈法診法用藥不能分開的原因),但是人性總是趨向簡單的,所以大家都趨向學簡單的方劑,而不去學困難的醫理脈法,但是當您醫理診法這些東西沒學到的時候,所謂的中醫,就只是粗淺的套用方劑而已,在日本,不管後世派或是古方派,問題都是卡在這裡,日本的後世派雖說是辨證論治,但是在不會脈法的情況下,等於汽車沒有引擎一樣,辨證論治無法成立;這時又興起古方派,因為看不懂《內經》、《難經》其實只是臨床的描述,反而誣說都是玄理、陰陽學,與醫學無關,這樣一來,反而徹底的砍斷了醫學的正常程序,必先診斷而後才有用藥,變成了中間跳過了診斷與病機的歸納,只是單純的對症用藥,這又退回到《內經》之前的經驗醫學,結果變成了沒有規則與沒有規律性的大猜謎,直到現在,這種民間方便套方的方式,因為沒有固定的規律性,連一本教科書都編不出來,古方派雖然以「務實」為口號,攻擊後世派是玄學(把醫學搞成玄學是因為不懂中醫的脈證是在講什麼,譬如這種情況的時候:基礎概論 61:中醫的五行生剋並非術數的五行生剋,兩者不宜混淆成一談。),但古方派其實自己更不務實,反而推銷更大的玄學主義、神秘主義與宗教主義(不問病因,對著症狀或病候亂套一通,像在日本,就曾發生把「小柴胡湯」包裝成治肝聖藥,凡是遇到慢性肝病則一律通用而導致大批患者中毒的慘劇,事實上,中藥不是這樣子在用的,慢性肝炎需分清溼熱、濕毒、血瘀、氣滯……等,不同的主軸機制來施用,才能治病而不受傷害),雖然很多大師都大力吹牛這樣子簡易的方證對應來用藥就會「百靈百驗」,但其實歷代醫家早就告訴您,這樣子無厘頭用藥的有效率是很低的。市場機制是很無情的也是很現實的,日本古方派的興起,名稱為古卻是假復古,其實用藥的方式並非復古(按照脈證的方式來用藥才是復古),只是推銷自己無厘頭、異想天開的方式來用藥,這導致整個日本漢醫的療效低落,所以在明治維新之前的這段幕府期間,已經很少有名醫的出現了,療效的低弱使民眾無法忍受,民治維新之後,也就順理成章的把整個漢醫廢除掉了。
另外,在中醫史上並無傷寒派去攻擊金元四大家的這些情節,這一些是在描述日本古方派對日本後世派的攻擊和日本的漢醫發展史,只是有些留日大師講久了,大家還以為中醫史上真的有那麼回事,其實這是沒有的事情,甚至歷代醫家也沒人在自封什麼「傷寒派」、「傷寒流」的,更沒人故意把《傷寒論》神話,然後說只讀這一本就能看病的,歷代醫家對於《傷寒雜病論》的態度,都是抱著這是一本祖書,就像士子必讀《四書》一樣,《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這些都是必讀的祖書,但其他重要醫家的著述也是必讀的,這才是一般歷代醫家的正確治學態度。
至於少數偏激的醫家學日醫古方派的偏激思想,大約是甲午戰爭之後開始的,甲午戰爭之前沒聽過這種事,甲午戰爭之後因為國人對自己失去信心,一方便對自己的文化極度厭惡,一方面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凡是歐美、日本所說的任何事情,一律不加思索的接受進來,學了這些洋務洋思想之後,便覺自己的身分與眾不同高人一等,日醫既然這麼說,沒學的話有失身分也跟不上時髦,故隨之無厘頭起舞的趕時髦醫家也就不少了。
事實上,學習醫學一定要抱著認真嚴肅、客觀與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於醫學理論的片面偏執與不客觀,都將帶給病家無限的痛苦與遺憾,一千八百年前《傷寒論》的完成,標誌著中醫學的一個高峰(雖然是高峰,但我們不只是要學《傷寒論》這個高峰而已,對於當時的脈法診法、病機理論、治法原則……,都是普遍的高峰,而且都是互相補充與互相完善的,都有普遍繼承與學習的價值,而且脈法診法治則用藥,這些都是要合在一起學才是完整的體系,單獨只學傷寒論的方劑部分,片面與遺漏都是非常明顯與嚴重的),但是此後的人,每遇到外感的時候,只知道有寒性病機的存在,而不知道尚有其他病機的存在,於是每當各種瘟疫流行時,總是以熱治熱,或是以熱治毒,投劑無效,而死於醫手者不計其數,又造成了無數的遺憾,在觀察千年的努力總結之後,後代的溫病家才又提出了另一個體系,來補足聖經所遺漏的遺憾,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要知道任何學科的初衷,總是為百姓的福利來設立的,但是提出來的學說與模型,不免會有片面與遺漏的缺憾,於是,後代的醫家繼續深入的研究,而後又提出新的操作模式來補足舊有操作模式的不足,或完善舊有模式的遺漏,如此的反覆,使得科學理論或是學說模型,得以不斷的總結提高、進步與完善,此其科學事業所發展的一般規律,要知道醫學並不是宗教,少數的醫師企圖把醫學「宗教化」,(宗教化是指先指定百千前有一個「教主」,教主是獨尊的,除了教主之外,所有人的話都不能聽也不能信,萬事不能商量,對教主只有服從而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後來的人不能提出新的見解,也不能去改善舊有制度的漏洞與弊病。)來鞏固一己的私利、地位與抓權,這都將造成後學者的困擾與對中醫學的療效失去信心。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