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7:逍遙散用藥解析
作者:陳建元
(上面承接中醫用藥問答錄 6)falo兄果然擅長四診,不獨號脈,四診合參,萬全萬當。
再問:
用藥份量,柔肝補脾,五五比或七三、三七比,脈診是否較另三診容易定量?
六四、四六比或八二、二八比,能否如西醫量化?或中醫較適合心裁?
答:
脈診是否較另三診容易定量?→→是。
因為細分成六部脈,每部只算28脈的話,扣除掉不能複合的,至少也有千萬種組合,基本組合基模一多,便不容易混淆。
六四、四六比或八二、二八比,能否如西醫量化?或中醫較適合心裁?
如西醫量化甚為不妥,如西醫量化後中醫可以醫療的範圍和病種,會萎縮剩下原來的不到五分之一,只能淪為附庸。
心裁亦不完全,重點應該放在第2、3診。第1診尚可心裁,第2、3診怎麼辦?第1診翻開書本,可以找到分成幾個型或幾個方,但沒有一本書有提到第2、3診應該要下什麼藥,為什麼沒提到呢?因為第2、3診後千變萬化,沒辦法去預測。
精通脈診是中醫的殺手鐗,因為大量的慢性病在第2、3診的望聞問中幾乎變化不大(急性病會有變化),但脈象一定有變化,比照前後的脈圖,脈象變,藥就跟著走,機隨病變,藥隨機轉,如果用這種方式,慢慢把脈象拉回去不病的平脈,如此則中醫醫不動的病很少,只要再修法使中醫能夠使用管制類的止痛劑,西醫絕對望塵莫及。西醫只能一藥到底,中醫則第2、3診能轉彎,這是厲害的地方,所以藥不能如西醫量化,一量化中醫就完蛋了。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
如果肝脾脈皆偏沉弦,很明顯的這是因為肝鬱而來導致脾虛,所以調血柔肝藥比補脾去脾濕藥的比例應該為7:3。
這只是指第1次的初診。
但如果第2診弦意漸退,則柔肝藥可減些,如果弦意不退,則應考量柔肝藥增加或研究藥物為什麼不進去。所以前後脈圖的比對是重要的,因為這樣可以修正前診並掌控整個疾病發展的方向,而不是心中沒有定數。
另一種情況是肝脈弦而脾脈緩,這也是逍遙散證,如果是肝脈甚弦而脾脈稍緩,亦可依脈的力度抓個比例,重點是第2診的脈圖要去比對第1診,看哪邊藥沒進,哪邊藥有進,有進有進的考量,沒進有沒進的打算,不做冤死鬼,亦不做盲目客也。至於一開始要抓7:3或5:5其實不會太難,每一種脈都會給一個正確的實體模型和力度,抓幾次後誤差並不大,就好像賣菜的菜抓久了,斤兩相差也不到哪裡去,臨床一般尚可接受,而且2、3診也可以做修正,所以不怕。最重要的是用這種古中醫方式醫不起來的病很少,這是很大的優勢。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