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27:麻黃細辛附子湯的機轉和辨脈使用
作者:陳建元
陳老師有一疑惑想請問?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如以簡單的邏輯藥味推脈位,肺脈肺位浮緊需用麻黃發表,但麻黃細辛附子湯在一般中醫師的用法只要脈沉,不發汗就可用,這之間有何病機存在?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說法,常服四逆湯其中過度使用附子,會造成白髮增多嗎?感恩 。
答:
你想想,肺脈肺位浮緊需用麻黃發表,但若這個人的陽氣同時甚弱,把外邪推出去的力量甚弱,是不是外邪就會深入,甚至深到第5層(腎位),卡在那邊跑不出去。所以這時的麻黃仍然保留,加附子補腎氣以助推邪外出,因為深到第5層,但麻黃歸經在肺(第1層),第5層是腎,所以非是麻黃單獨能為功,故再加細辛入腎(細辛可去腎之風寒),把第5層的外邪先推到表層,然後麻黃再緊接著當第二次接力棒,接著把外邪推出去,而完成整個外邪送出的過程,這就是當初仲景造這方或是用這方時的原意,整個思考過程是有原理有章法的,是由脈學、外症的角度,衡量正邪兩方的對峙,來設計這些藥物的排列組合,所以他每章的標題,才會通通冠以脈證二字在前,也是正統古中醫脈證合一的思考模式。
相同的,知道這三味藥各自擔任的角色之後,你隨便從本草中挑出三味功用相仿的藥,遇到少陰證時,一用會發現效果一樣。使用時脈沉不對,沉必細無力才對,而沉或有力滑大也不對,這是寒鬱化火,或沉而澀,是寒鬱致瘀,或沉而黏,是寒鬱致毒,凡此之類,藥味都需要再作調整,用仲景方時每方還是需要調整,才能完全緊扣病機而有效果。
【醫案佐證】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第14案‧葛根湯證》
予昔在西門內中學專校授課,無暇為人治病,故出診之日常少。光華眼鏡公司有袁姓少年,其歲八月,臥病四五日,昏不知人。其兄欲送之歸,延予診視以決之。余往診,日將暮。病者臥榻在樓上,悄無聲息。余就病榻詢之,形無寒熱,項背痛,不能自轉側。診其脈,右三部弦緊而浮,左三部不見浮象,按之則緊,心雖知為太陽傷寒,而左脈不類。時其兄赴樓下取火,少頃至。予曰:乃弟沉溺於酒色者乎?其兄曰:否,唯春間在汕頭一月,聞頗荒唐,宿某妓家,揮金且甚鉅。予曰:此其是矣。今按其左脈不浮,是陰分不足,不能外應太陽也。然其舌苔必抽心,視之,果然。予用:
葛根 2錢 桂枝 1錢 麻黃 8分 白芍 2錢 炙草 1錢 紅棗 5枚 生薑 3片
予微語其兄曰:服後,微汗出,則愈。若不汗,則非予所敢知也。臨行予又恐其陰液不足,不能達汗於表,今予藥中加粳米一酒杯,遂返寓。明早,余往應之,六脈俱和。詢之,病者曰:五日不曾熟睡,昨服藥得微汗,不覺睡去。比醒時,體甚舒暢,亦不知病於何時去也。隨請開調理方。予曰:不需也,靜養二三日足矣。聞其人七日後,即往漢口經商云。
思考點1:曹穎甫一般是公推的經方大師,經方實驗錄亦開宗明義的寫說仲景書是一本「脈證」的書。看右三部弦緊而浮,左三部不見浮象,按之則緊,心雖知為太陽傷寒,而左脈不類。一句話已經是由脈斷證,因為症合而脈不合,所以覺得奇怪,必須再找原因,可知曹師對仲景方的運用是正確的,又可知用仲景方脈證需合看,不能單憑問症,亦非時醫所言之用仲景方不用加減也。
思考點2:外感小病,很少6脈俱浮,錯誤的宋本傷寒例引人入迷宮。【參看脈理醫理學 50:一脈傳六規律】
思考點3:仲景書既然是脈證的書,脈法規則不懂則很難自由使用,如上述的曹師遇到脈一邊浮一邊沉,陷入困擾不知如何判斷應變。病雖痊癒,卻痊癒的糊塗,並不在醫師的掌控之內。病人左脈沉下而緊,並非陰虛,而是氣陰兩虛,舌雖抽心為陰虛,脈卻不同意,況病人生病已經多日,陰虛之脈當浮大,不會沉下,今沉下者,是陰虛兼氣虛,所以浮上的陰虛脈又沉下矣,正確的講,左脈應該是氣陰兩虛兼夾氣滯,氣陰兩虛中,又以氣虛為重。脈既辨明,自然有藥,左脈的問題只要補入少量枸杞、熟地即可補其氣陰。曹師用粳米是多餘的,因為粳米主入右手脈,並非主入左手脈,只是能稍壯胃氣陰而已。幸方中桂枝 + 麻黃的發散總份量較輕,小於其他補養藥的份量,白芍相對偏重,故尚能稍引炙甘草之入左手補心之氣、白芍補肝之陰,多少對左手有些助益,故尚能過關。
或問: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說法,常服四逆湯其中過度使用附子,會造成白髮增多嗎?
答:
問題不在附子,真有陽虛補用附子自然沒問題,若是無陽虛補用陽藥自然出問題,問題不在附子,而是無陽虛時,補用任何的陽藥都會出問題。太過陽盛容易白髮基本上無誤,這是因為髮為血之餘,陽盛自然血虧。但依脈理醫理學 56 條弱者先受規律,弱的地方先發病,也不一定就是白髮先來。
‥‥‥‥‥‥‥‥‥‥‥‥‥‥‥‥‥‥‥‥‥‥‥‥‥‥‥‥‥‥‥‥‥‥‥‥‥
感謝陳老師的回覆:
網路上看到太多是是非非的論點,所以想再多次請教陳老師一些問題?
1. 如果脈由沉、無力、細的少陰證,而轉成浮、數、細,是否已轉成太陽證久病生瘀?那選用桂枝湯加一些丹蔘、川芎等是否正確?
2. 那如果是本來是少陰證且陽虛無力,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轉成太陽證發表出汗後,因為是腎陽虛,如果單只用腎氣丸,是否會把病邪又拉回,處理方式是否要麻黃附子細辛湯合腎氣丸去比例加減?感恩。
答:
1. 脈浮出來了,基本上就是調出來太陽了,如果調出來是在第一層,較沒瘀的問題,如果只能調出來在第二層而已、多少有夾瘀,因為第二層心主血脈、多少有瘀的問題在內。如在右寸,可選桂枝(非指桂枝湯)、紅花。如在左寸,可選桂枝(非指桂枝湯)、川芎。
2. 沒錯,單用腎氣丸會再拉回去,脈理醫理學 58條小隨大走原則,攻藥會隨大量補藥引入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4 腎氣丸 1 即可, 腎氣丸的比例不能太大,因為其中的茱萸、山藥主收澀,量一大,收澀藥便會向內拉住,而影響解表藥像外發散的功效。或自己組方最佳,能完全緊扣病機,麻黃保留,細辛減量,去掉附子,加入羊藿、炙甘草即可。細辛減量是因為邪已調出在太陽,不在少陰。炙甘草能緩,加入炙甘草是牽滯麻黃的急速發散力,使其慢些緩些。羊藿替代附子,是因為附子優點在回陽,缺點則是走而不守,陽既調出,宜轉攻為守,譬如剛改朝換代之後,不宜再次大興干戈,宜收武臣而用文臣,收武將而用文相,羊藿宜守而不燥,不似附子剛燥稍稍過劑則化燥,故去附子用羊藿,或尋找其較緩之補陽藥來替代也可以。
‥‥‥‥‥‥‥‥‥‥‥‥‥‥‥‥‥‥‥‥‥‥‥‥‥‥‥‥‥‥‥‥‥‥‥‥‥
陳老師,不好意思再請教一下,曾聽某中醫師說附子沒有其他本草可以代替,想請問臨床上有替代方案嗎?感恩。
不能一概而論,看用在什麼地方,附子厲害在回陽救急,力猛而迅速,這時他藥難以取代,但優點就是缺點,走而不守是附子的缺點。如上述脈調出來之後,再用附子就容易化火,用羊藿就不會。如果患者陽虛之外又有陰虛,則柔潤的巴戟天比附子更合適。如患者是久病,會生精血的鹿茸也比附子好用。補陽之道,不能一概而論,有時選藥要先剛後柔,有時要先柔後剛,有時剛柔交替,有時補攻(清熱解毒)交替‥‥‥,如脈理醫理學 4.2.1 條講的手法多變,一切以實際臨床的需要來選藥為依歸,心中不能先存成見,附子也非唯一的補陽妙藥。
‥‥‥‥‥‥‥‥‥‥‥‥‥‥‥‥‥‥‥‥‥‥‥‥‥‥‥‥‥‥‥‥‥‥‥‥‥
或問:葛根為發散風熱之藥,在曹輔穎案例中所發揮的角色為何?(101 / 10 / 20 日補入)
答:
葛根為平性偏向發散風熱的藥物,通常可佐發散風寒或發散風熱的藥物來使用,但此案中剛好項背痛,不能自轉側,故尚且合用,但畢竟臥病四五日,昏不知人,右三部弦緊而浮,左三部不見浮象,按之則緊,應該加大桂枝、麻黃的量以增強其發散風寒的力道,左脈並補入少量枸杞、熟地(氣陰兩補而偏補陰)之類,而右三部既然能弦緊而托出浮出,則大棗、生薑在此處用不到,可以刪除,但因為昏潰多日,宜再稍佐黨參以助托邪外出,如此則可脈證用藥完全合拍。
‥‥‥‥‥‥‥‥‥‥‥‥‥‥‥‥‥‥‥‥‥‥‥‥‥‥‥‥‥‥‥‥‥‥‥‥‥‥
但此處曹師用的並不是這樣的概念,而是一遇到項背痛,就把整方葛根湯套上去,這是一種民間的方便套方法,但這樣子臆測性會很大,遇到風寒項背痛的可能會過關,但他日遇到風熱、風濕‥‥‥項背痛的,依然套葛根湯就會加重,所以這種整方套的方式並不正確。
中醫用藥時,理法方藥缺一不可,沒有「理」的方證對應,是低級的中醫,是速食式的中醫,長得快但長不大,跑得快但跑不遠。
用藥要分析病機,不是整方套上去。可看歷代醫家正確的用藥概念。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