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錄 44:對照脈象拆解腎氣丸的藥理配伍組成

作者:陳建元

陳醫師,你好,先感謝陳醫師的回覆,我已找到張純錫的電子書,特別注意他的脈診及用藥。看了你的文章【林黛玉例】,真是讚嘆啊!不倡導經方或時方,火神派或脾胃派,完全在病機上著手,攻補進退取捨有節,是我所需學習的地方,我發覺我在中醫生理學上的基礎不夠,想請問有建議的書籍嗎?或是從哪裡著手。【肝鬱脾虛還是脾虛肝鬱?】原來中醫是這麼玩地!!可以分析到這麼精密,看來我要學的東西很多,心想要做到這個程度,可能要數十年的光陰,自己資質太差可能要更久。

還有一個疑問就是腎氣丸的病機,網路上有好多分析,有用診脈儀器分析,有的是自己服藥的體驗(但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有人主張要依仲景先師的比例不能更改,有的生地或熟地,桂枝或肉桂的差異,有人用來保養每天服用,有些認為是黏滯之品視為禁忌,我所服用的結果(濟生腎氣丸,我是腎陽虛體質)發現身體狀況變差,手腳冰冷,臉色變黯黑而停用,每個人都有道理,但是是仲景先師立方的病機嗎?除非是問仲景先師,陳醫師跟仲景先師較熟(~開個玩笑~是你精通脈診),它在身體的作用為何?禁忌為何?病機為何?可以談一談嗎?給大家解惑一下?

感謝你                                                    

答:

我發覺我在中醫生理學上的基礎不夠,想請問有建議的書籍嗎?

應該是知音出版的〝中醫基礎理論〞、〝各家學說〞二冊即可(原是大陸統編五版)。

還有一個疑問就是腎氣丸的病機,網路上有好多分析,有用診脈儀器分析,

這是搞錯方向,你要治的對象是人,你不去分析人(脈診分析內部的情況),光分析藥有什麼用(更何況歷代醫家早就分析好在等你使用了)?就像做招牌的,你要先去測量現場,現場不測量,只分析招牌的成分有什麼用?中藥不是西藥,分析藥物不等於學用中藥,縱然招牌的成分分析得清清楚楚,到時候做好的招牌掛上去,大小不一定相合。

有的是自己服藥的體驗(但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當然會不一樣啊,會一樣才是天下奇聞呢!每個人的六脈分佈強弱都不一樣,當然受藥後答案也不一樣,這就像每顆炸彈的成分都一樣,但炸出來的坑洞形狀都不一樣,這是因為地質不同的緣故。藥物動力學告訴我們,循環、代謝、免疫、消化,每個環節都會影響藥物最終的吸收和分佈,既然大家這些環節的強弱都不一樣,怎麼會有相同的結果?

有人主張要依仲景先師的比例不能更改,有的生地或熟地,桂枝或肉桂的差異,有人用來保養每天服用,有些認為是黏滯之品視為禁忌,我所服用的結果(濟生腎氣丸,我是腎陽虛體質)發現身體狀況變差,手腳冰冷,臉色變黯黑而停用,每個人都有道理,

對啊,就像上面講的,每個人都不分析體內六部的強弱,只表訴自己吃完後的感覺,當然每一個都不一樣,就像瞎子摸象,每個都堅持己見才是對的,卻不知道用在別人身上未必如此,就像怕冷的人無法理解怕熱的人為什麼穿那麼少,怕熱的人無法理解怕冷的人為什麼穿那麼多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是仲景先師立方的病機嗎?除非是問仲景先師,陳醫師跟仲景先師較熟(~開個玩笑~是你精通脈診),它在身體的作用為何?禁忌為何?病機為何?可以談一談嗎?給大家解惑一下?

濟生腎氣丸比金匱腎氣丸多兩味。我用金匱腎氣丸來解釋就好了,一理通百理通,此理可以明瞭,一方頓時可以自由化成千萬方,心中自有千軍萬馬,不再為成方所拘束和迷惑。【兵棋推演(五)兵棋推演(六)兵棋推演(七)兵棋推演(十八)這些範例需細看,就知道為何一方到底行不通,蓋不分析體內情況,好造方者套方是徒然一廂情願也,試問套得到第1診,套得到第23診嗎?】

金匱腎氣丸

熟地‥‥‥主要補腎陰脈

山茱萸‥‥‥主要補腎陽脈和收澀

山藥‥‥‥主要補脾脈陰分

製附子‥‥‥主要補腎陽和諸經火氣

桂枝(肉桂)‥‥‥主要補腎陽和諸經火氣(桂枝偏瀉,肉桂偏補)

茯苓‥‥‥主要去脾胃脈的水濕

澤瀉‥‥‥主要去腎陰腎陽的水濕

丹皮‥‥‥主要活血在心、肝脈

所以道理就很明顯了,要吃這個固定成方有效果是有條件的,必須六脈的情況分佈如下,也就是:

腎陰脈虛細緩→→→虛細對應熟地、緩對應澤瀉

腎陽脈虛細緩而散→→→虛細對應山茱萸、製附子、肉桂、緩對應澤瀉

脾脈虛細緩→→→虛細對應山藥、緩對應茯苓

心脈或肝脈澀大→→→對應丹皮

如果你的六脈確實如上,則會100%有效(其實是70%有效,30%沒效是牽涉更深的脈理醫理在內,不過為了方便講解不節外生枝,在此我們先當成100%有效。)

套方會造成窘境的原因是,只有一條大路通羅馬,但旁邊岔路卻很多,為什麼?

岔路隨便舉都數不盡:譬如諸脈皆同上,唯心脈澀小,難道對應的還是丹皮嗎?不是的,對應的應該是桃仁、川芎之類溫通的活血藥,丹皮是涼通的活血藥,該溫通卻用涼通,心主血脈,血脈一寒,循環變差,藥效也跟著降下來、就差這味藥用錯,整帖破功。

譬如諸脈皆同上,唯又多出一個肝脈沉弦,這是肝氣鬱滯、肝主一身氣機,其他脈象雖無誤,就一個氣機鬱滯,如果嚴重些,還是導致整帖破功無效。

譬如腎陰脈虛細緩黏,咦?多出個黏脈,是的,那是毒,那保證你只用方中的熟地、澤瀉絕對補不進去,為什麼?因為毒會導致神經傳導呆掉,所以這個病機沒考慮到,就是補不進去。

套方遇到的困境還不止呢?譬如23診之後,雖用山茱萸、製附子、肉桂把腎陽脈雖補強了,但茯苓也可能同時把脾胃脈的水濕已經瀉光了,如果依原方再用,脾胃脈會因水濕瀉過頭了反而變燥,脾胃功能一降,吸收一差,山茱萸、製附子、肉桂又補不進去腎陽脈了。

由上面的敘述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有的人吃了沒效,有的人吃了有效,有的人吃了一陣子才開始沒效,原因就是只迷惑於表面症狀與方劑所描述的症狀相符,而不去探究體內的反應和細微的副病機及23診後病機已經變化,只是一廂情願的給固定的方藥,當然效果就和書上所說的相差十萬八千里了,這還不包括考慮各藥味間輕重比例的問題呢!如果考慮下去問題會更大。知道上面這些原理,就可以知道套方治病是行不通的,那只是老百姓找不到藥時的方便用法,就像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成藥一般,不應當是醫者所效法的。相反的,但如果這個道理明瞭了,卻可以自己自由組方拆方,不再為固定成方所迷惑所拘束,前賢的方只是拿來參考,師其意而不必一定要用其方,那時,心中看似無方,實則有千軍萬馬,縱橫成千方萬方,任我自由運用,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古諺云:「名醫無方,而能治病。」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擷取一段《醫方集解》的汪昂原序,最重要的地方常常隱藏在我們最不注意的地方,共勉之~~

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所由也。有與證相符者,有與證不相符者,必參驗確而後可施治者也。查脈辨證,而立方焉。

蓋前人作法,後人因焉。創始者難為力,後起者易為功,取古人已驗之成規,而斟酌用之,為效不既易乎!然而執方醫病而病不能瘳,甚或殺人者,又何以說焉?則以脈候未辨,藥性未明,惑於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

吾願讀吾書者,取是方而圓用之,斯真為得方之解也已。  (《醫方集解》汪昂原序片段)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