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區 37 :你不按照傳統中醫的方法來開中藥,當然
效果差無法治病
你不按照傳統中醫的方法來開中藥,當然效果差無法治病。傳統中醫是對著病機在開藥,而沒學過中醫的人,卻是對著症狀在開藥,症狀只是表象,病機才是本質,對著表象在開藥,當然效果不彰。
下面用 4 個範例來說明各種不正確的用藥法與正確的用藥法,自然一目了然。
………………………………………………………………………
範例 A
男 55 歲左右,自述和問診的症狀是:最近感冒,頭痛、惡寒、流鼻水(或黃或白)、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稍會喘。
脈如〈圖 6815。諸脈皆無力而虛弱,大部分都在中層;肺脈、脾脈浮到表層;尺脈特別弱〉

舌象如〈圖5959。舌型胖大、稍紅、有齒痕、薄黃苔〉

下面羅列各種不同的開中藥法:
1.照症狀套方:
頭痛:葛根湯、川芎茶調散、十神湯、清空膏……中選一方。
惡寒:理中湯、十積散、柴胡桂枝湯……中選一方。
流鼻水(或黃或白):小青龍湯、葛根湯、辛夷清肺湯……中選一方。
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小青龍湯、參蘇飲、清肺湯……中選一方。
稍會喘:定喘湯、射干麻黃湯、蘇子降氣湯……中選一方。
舌頭胖大(氣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小建中湯……中選一方。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臨床最大宗的沒有診斷,也不用學,每個人只要買幾本秘方大全,皆可以照著症狀揀方治病亂槍打鳥雜藥亂投,這樣子開藥的效果如何呢 ? 古人告誡說必然是〝倖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用藥沒有憑據〞、〝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以庶幾一遇焉。雖非有心殺人,而人之死於其手者多矣〞。
2.照症狀套藥:
頭痛:川芎、防風、細辛、桃仁、乳香……中選 1、2 味。
惡寒:乾薑、制附子、花椒……中選 1、2 味。
流鼻水(或黃或白):防風、桂枝、蒼耳子、細辛、連翹……中選 1、2 味。
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桔梗、蘇子、貝母、前胡……中選 1、2 味。
稍會喘:麻黃、地龍、枇杷葉、杏仁……中選 1、2 味。
舌頭胖大(氣虛):黃耆、人參、黨參……中選 1、2 味。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至少要讀過過一本中藥學的開藥法,沒有診斷照症狀填藥,謂之有藥無方,效果不彰,倖求一遇,治壞的更多。
3.自詡經方家開藥:
先背出條文,太陽病,惡寒鼻鳴者,桂枝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但是患者痰色有黃,黃者熱也,而且舌頭胖大(氣虛),所以當是桂枝湯 + 厚朴、杏子、知母、貝母、黃耆、黨參。
基本上還是是上述第 1、2 項的混合體,還是核對症狀在揀方,只是多選傷寒論等古籍的方而已,效果同第 1、2 項。
4.照脈填藥:
肺脈浮起有外感:桂枝、麻黃……中選 1、2 味。
脾脈浮起有外感:紫蘇、藿香……中選 1、2 味。
肺脈氣虛:黃耆、黨參……中選 1、2 味。
脾脈氣虛:黃耆、炙甘草……中選 1、2 味。
心脈氣虛:人參、炙甘草……中選 1、2 味。
肝脈氣虛:肉桂、杜仲……中選 1、2 味。
尺脈氣虛:淫羊藿、杜仲……中選 1、2 味。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有藥無方,偶有效果,但治壞的更多,常常錯誤連篇而不自知,與正確的傳統中醫比起來,效果天地之差,這是學脈過程中走入的岐路。
5.全息脈開藥:
喔,肺氣管的對應處有異樣點,這應該是感冒啦,但是感冒又如何開藥? 還是回歸第 1、2 項照症狀揀方或開藥。(也即把脈只是用來取信患者,與用藥並無聯繫),效果同第 1、2 項。
6選一二方開藥:
基本上就是上述的第 3 項,只是不選古方,而選一些自己較熟悉的驗方,譬如感冒,頭痛、惡寒、流鼻水則以川芎茶調散為主,加桂枝解表、石膏清熱、定喘湯定喘;或意識到病人舌胖體虛,則荊防敗毒散為主,加桂枝、黃耆、黨參、蘇子之類。效果同第3項。
7正確的傳統中醫開藥:
不對症狀開藥,而是四診合參,色脈比對,先找出病機(也即疾病的源頭、本質與機轉),然後再對著病機來開藥,傳統中醫有嚴謹的架構,也要先打基礎,是需要花幾年的時間下去學的。
色脈合參,本案例有感冒的外候,但是整體脈象虛弱,這是虛性感冒,病機就兩個重點而已,一個是肺系脾系外感風寒,一個是諸脈氣虛、尺脈尤甚,遵照內經、傷寒論教的用藥規則,虛則補之,故用紫蘇葉解表,淫羊藿補尺弱,炙甘草緩藥性,藥用 3 味就夠了。
紫蘇葉 淫羊藿 炙甘草
但是補虛藥的劑量(淫羊藿 + 炙甘草的劑量),一定要大於解表藥(紫蘇葉)的劑量;若是開成解表藥(紫蘇葉)的劑量,大於補虛藥的劑量(淫羊藿 + 炙甘草的劑量),則是開藥的方向開反了,必然加重病情,這是傷寒論中解表(傷寒)、解肌(中風)用藥規則的不同的運用。
病機是本質,症狀是本質衍生出來的表象,病機根本一拔,枝節自枯,頭痛、惡寒、流鼻水(或黃或白)、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稍會喘這些症狀自然消失,根本不需要在枝節上面做文章。
用傷寒論的台詞來講,本案為太陽中風,非太陽中寒,不可誤當成太陽中寒也,故不可以以解表為主,而要以解肌為主,補大於攻也,桂枝湯主之,唯本案虛弱者非在營衛,而在尺脈,故拿掉補強營衛的白芍、薑棗而加入淫羊藿,3味藥就效果很好了,紫蘇葉要改用桂枝也可以。
此即正確傳統中醫的用藥法四診合參治病求本,先有診斷後有用藥,不可沒有診斷僅憑症狀用藥,用藥精簡效果宏大百靈百驗可反覆取效,桂枝湯藥隊乃解肌藥也,注意看桂枝湯五味藥中,沒有一味是為頭痛、惡寒、流鼻水(或黃或白)、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稍會喘這些症狀所設,全部都是為病機本質所設,這是內經、傷寒論、難經這些古醫書所教授的方法,治病要有診斷、要治本,非對表象的症狀來大做文章。
………………………………………………………………………………
範例 B
男 60 歲左右,症狀同A( 最近感冒,頭痛、惡寒、流鼻水(或黃或白)、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稍會喘。)
脈如〈圖 6816。諸脈的力度在有力無力之間,遍佈在 2、3 層,有些蔓延第 4 層〉

舌象如〈圖 6122。舌型稍胖大、稍紅、有齒痕、黃苔偏乾厚〉

下面羅列各種不同的開中藥法:
1.照症狀套方:
頭痛:葛根湯、川芎茶調散、十神湯、清空膏……中選一方。
惡寒:理中湯、十積散、柴胡桂枝湯……中選一方。
流鼻水(或黃或白):小青龍湯、葛根湯、辛夷清肺湯……中選一方。
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小青龍湯、參蘇飲、清肺湯……中選一方。
稍會喘:定喘湯、射干麻黃湯、蘇子降氣湯……中選一方。
舌頭胖大(氣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小建中湯……中選一方。
舌苔厚膩有濕氣:香砂六君子湯、龍膽瀉肝湯、五苓散……中選一方。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臨床最大宗的沒有診斷,也不用學,每個人只要買幾本秘方大全,皆可以照著症狀揀方治病亂槍打鳥雜藥亂投,這樣子開藥的效果如何呢? 古人告誡說必然是〝倖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用藥沒有憑據〞、〝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以庶幾一遇焉。雖非有心殺人,而人之死於其手者多矣〞。
2.照症狀套藥:
頭痛:川芎、防風、細辛、桃仁、乳香……中選1、2味。
惡寒:乾薑、制附子、花椒……中選1、2味。
流鼻水(或黃或白):防風、桂枝、蒼耳子、細辛、連翹……中選1、2味。
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桔梗、蘇子、貝母、前胡……中選1、2味。
稍會喘:麻黃、地龍、枇杷葉、杏仁……中選1、2味。
舌頭胖大(氣虛):黃耆、人參、黨參……中選1、2味。
舌苔厚膩有濕氣:砂仁、草果、茯苓、藿香……中選1、2味。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至少要讀過過一本中藥學的開藥法,沒有診斷照症狀填藥,謂之有藥無方,
效果不彰,倖求一遇,治壞的更多。
3.自詡經方家開藥:
先背出條文,太陽病,惡寒鼻鳴者,桂枝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但是患者痰色有黃,黃者熱也,而且舌頭胖大(氣虛),舌苔厚有濕,所以當是桂枝湯 + 厚朴、杏子、知母、貝母、黃耆、黨參、茯苓、陳皮。
基本上還是是上述第 1、2 項的混合體,還是核對症狀在揀方,只是多選傷寒論等古籍的方而已,效果同第 1、2 項。
4.照脈填藥:
肺脈氣虛:黃耆、黨參……中選 1、2 味。
脾脈氣虛:黃耆、炙甘草……中選 1、2 味。
心脈氣虛:人參、炙甘草……中選 1、2 味。
肝脈氣虛:肉桂、杜仲……中選 1、2 味。
尺脈氣虛:淫羊藿、杜仲……中選 1、2 味。
肺脈實火:生石膏、知母……中選 1、2 味。
脾脈實火:生石膏、知母……中選 1、2 味。
腎脈實火:生地、丹皮……中選 1、2 味。
心脈實火:生地、丹皮……中選 1、2 味。
肝脈實火:生地、丹皮……中選 1、2 味。
舌苔厚有濕:茯苓、砂仁、厚仆……中選 1、2 味。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有藥無方,偶有效果,但治壞的更多,常常錯誤連篇而不自知,與正確的傳統中醫比起來,效果天地之差,這是學脈過程中走入的岐路。
5.全息脈開藥:
喔,肺氣管的對應處有異樣點,這應該是感冒啦,但是感冒又如何開藥? 還是回歸第 1、2 項照症狀揀方或開藥。(也即把脈只是用來取信患者,與用藥並無聯繫),效果同第 1、2 項。
6.選一二方開藥:
基本上就是上述第 3 項,只是不選古方,而選一些自己較熟悉的驗方,譬如感冒,頭痛、惡寒、流鼻水、舌苔黃厚,則以川芎茶調散為主,加桂枝解表、石膏清熱、定喘湯定喘、茯苓去濕;或意識到病人體虛,則荊防敗毒散為主,加桂枝、黃耆、黨參、蘇子、茯苓之類。效果同第 3 項。
7正確的傳統中醫開藥:
不對症狀開藥,而是四診合參,色脈比對,先找出病機(也即疾病的源頭、本質與機轉),然後再對著病機來開藥,傳統中醫有嚴謹的架構,也要先打基礎,是需要花幾年的時間下去學的。
色脈合參,本案例有感冒的外候,但是整體脈勢已經中而偏下,這是外感壞病,而且已經漫延到下層,從舌苔黃厚乾也得到驗證,病機就一個重點而已,目前是外感壞病實熱瀰漫,病勢向下蔓延,要先攻下實熱,藥用5味即可。
生石膏 知母 大黃 芒硝 炙甘草
用傷寒論的台詞來講,本案已入陽明,陽明腑實證也,當用白虎合承氣湯之類解之,解之後,脈當上浮,由陽明退回太陽為主,斯時才是解表為主。
此即正確傳統中醫的用藥法四診合參治病求本,先有診斷後有用藥,不可沒有診斷僅憑症狀用藥,用藥精簡效果宏大百靈百驗可反覆取效,君可看白虎合承氣湯幾味藥中,沒有一味是為頭痛、惡寒、流鼻水(或黃或白)、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稍會喘、舌苔黃厚乾這些症狀所設,全是為病機所設,為本質所設,而且用藥有前後章法,陽明腑實時必先攻下,待轉太陽後方能以解表為主,這是內經、傷寒論、難經這些古醫書所教授的方法,治病要有診斷、要治本、要懂醫理醫則,有固定的規則和章法。
…………………………………………………………………………………
範例 C
女 35 歲左右,症狀同 A( 最近感冒,頭痛、惡寒、流鼻水(或黃或白)、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稍會喘。)
脈如〈圖 6817。諸脈尚可,肺脈脾脈較不正常比較虛弱夾澀脈明顯,遍佈在第 2、3 層〉

舌象如〈圖 6714。舌型偏瘦長型舌、色紅、薄白苔、草莓紅點明顯〉

下面羅列各種不同的開中藥法:
1.照症狀套方:
頭痛:葛根湯、川芎茶調散、十神湯、清空膏……中選一方。
惡寒:理中湯、十積散、柴胡桂枝湯……中選一方。
流鼻水(或黃或白):小青龍湯、葛根湯、辛夷清肺湯……中選一方。
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小青龍湯、參蘇飲、清肺湯……中選一方。
稍會喘:定喘湯、射干麻黃湯、蘇子降氣湯……中選一方。
舌紅有熱:瀉白散、竹葉石膏湯、黃連解毒湯……中選一方。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臨床最大宗的沒有診斷,也不用學,每個人只要買幾本秘方大全,皆可以照著症狀揀方治病亂槍打鳥雜藥亂投,這樣子開藥的效果如何呢? 古人告誡說必然是〝倖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用藥沒有憑據〞、〝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以庶幾一遇焉。雖非有心殺人,而人之死於其手者多矣〞。
2.照症狀套藥:
頭痛:川芎、防風、細辛、桃仁、乳香……中選 1、2 味。
惡寒:乾薑、制附子、花椒……中選 1、2 味。
流鼻水(或黃或白):防風、桂枝、蒼耳子、細辛、連翹……中選 1、2 味。
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桔梗、蘇子、貝母、前胡……中選 1、2 味。
稍會喘:麻黃、地龍、枇杷葉、杏仁……中選 1、2 味。
舌紅有熱::生石膏、知母、生地……中選 1、2 味。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至少要讀過過一本中藥學的開藥法,沒有診斷照症狀填藥,謂之有藥無方,
效果不彰,倖求一遇,治壞的更多。
3.自詡經方家開藥:
先背出條文,太陽病,惡寒鼻鳴者,桂枝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但是患者痰色有黃,黃者熱也,而且舌頭發紅有熱,所以當是桂枝湯 + 厚朴、杏子、知母、貝母、黃耆、黨參、生地、生石膏。
基本上還是是上述第 1、2 項的混合體,還是核對症狀在揀方,只是多選傷寒論等古籍的方而已,效果同第 1、2 項。
4.照脈填藥:
肺脈氣虛:黃耆、黨參……中選 1、2 味。
脾脈氣虛:黃耆、炙甘草……中選 1、2 味。
肺脈有一點點實火:生石膏、知母……中選 1、2 味。
脾脈有一點點實火:生石膏、知母……中選 1、2 味。
肺脈有澀脈(有瘀):紅花、鬱金……中選 1、2 味。
脾脈有澀脈(有瘀):山楂、紅花……中選 1、2 味。
舌紅有火:生石膏、生地、丹皮……中選 1、2 味。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有藥無方,偶有效果,但治壞的更多,常常錯誤連篇而不自知,與正確的傳統中醫比起來,效果天地之差,這是學脈過程中走入的岐路。
5.全息脈開藥:
喔,肺氣管的對應處有異樣點,這應該是感冒啦,但是感冒又如何開藥? 還是回歸第 1、2 項照症狀揀方或開藥。(也即把脈只是用來取信患者,與用藥並無聯繫),效果同第 1、2 項。
6選一二方開藥:
基本上就是上述的第 3 項,只是不選古方,而選一些自己較熟悉的驗方,譬如感冒,頭痛、惡寒、流鼻水、舌紅有熱,則以川芎茶調散為主,加桂枝解表、石膏、生地清熱、定喘湯定喘;或以荊防敗毒散為主,加桂枝、黃耆、黨參、蘇子、生地、生石膏、生地之類。效果同第 3 項。
7正確的傳統中醫開藥:
不對症狀開藥,而是四診合參,色脈比對,先找出病機(也即疾病的源頭、本質與機轉),然後再對著病機來開藥,傳統中醫有嚴謹的架構,也要先打基礎,是需要花幾年的時間下去學的。
色脈合參,本案例有感冒的外候,諸脈尚可,舌紅,這顯示有實熱,但是肺脈脾脈虛弱無力而澀脈明顯,這樣子叫做舌脈相反(色脈相反),綜觀脈證,知犯何逆,可以知道肺脈脾脈的虛弱無力是一種假脈,也即肺脈脾脈當是有力才是常態,但是實熱太盛壓抑脈道,反而出現無力滯澀的假象,這是實熱過頭之後所出現的一種假脈假象,要當成實熱來理解才是正確的 ( 就像人的心臟,跳愈快則血液打出的愈多,但是快到一個程度之後,血液反而打不出去了),病機就兩個而已,一個是目前是外感壞病,實熱為患,一個是舌頭上的陰虛素質要重視,白虎加當歸湯就能順利的治療。
生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當歸
以內經、脈經所教的脈學來講,這是一種實證若虛的假脈,以傷寒論的台詞來講,此陽明經證也,算是壞病的一種,用白虎清解之後,脈就會上浮,由陽明退回太陽為主,這時才是轉用解表為主。
此即正確傳統中醫的用藥法四診合參治病求本,先有診斷後有用藥,不可沒有診斷僅憑症狀用藥,用藥精簡效果宏大百靈百驗可反覆取效,君可看白虎湯加當歸湯中,沒有一味是為頭痛、惡寒、流鼻水(或黃或白)、咳嗽有痰(痰色或黃或白)、稍會喘、舌紅這些症狀所設,全是為病機所設,為本質所設,而且用藥有前後章法,陽明壞病當先清解,待轉太陽後方能以解表為主,這是內經、脈經、傷寒論、西醫生理學、病理學所教的方法,治病要有診斷、要治本、有一定的規則和章法,醫術是真的要花很多時間去下學習的,不是只照著症狀套方填藥就能治病的。
…………………………………………………………………………
範例 D
女 40 歲左右舞蹈老師,3個月前排練舞蹈時不慎扭傷腳,右腳踝腫大烏青如兩塊蔥油餅厚度,疼痛明顯,站立是還能支撐,但是走路只能跛行一跳一跳的,照過片子,骨頭無傷,軟組織發炎血腫。後來持續在西醫診所用藥,但是腫脹消到剩一塊蔥油餅厚度之後,就不再繼續消了,疼痛還是算明顯的,至少無法跳舞,然後又看了幾家中醫診所,效果不彰。
脈如〈圖6818。諸脈虛弱明顯,遍佈在第2、3層〉

舌象如〈圖6090。舌型是萎弱型舌、色紅、少苔〉

下面羅列各種不同的開中藥法:
1.照症狀套方:
扭傷疼痛瘀血:復原活血湯、舒筋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小活絡丹……中選一、二方。
久病不癒猜有風濕: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中選一、二方。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臨床最大宗的沒有診斷,也不用學,每個人只要買幾本秘方大全,皆可以照著症狀揀方治病亂槍打鳥雜藥亂投,這樣子開藥的效果如何呢? 古人告誡說必然是〝倖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用藥沒有憑據〞、〝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以庶幾一遇焉。雖非有心殺人,而人之死於其手者多矣〞。
2.照症狀套藥:
局部烏青瘀血:桃仁、紅花、乳香、蘇木、雞血藤……中選幾味。
久病不癒猜有風濕:羌活、獨活、五加皮、威靈仙……中選幾味。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至少要讀過過一本中藥學的開藥法,沒有診斷照症狀填藥,謂之有藥無方,
效果不彰,倖求一遇,治壞的更多。
3.自詡經方家開藥:
先背出條文,肢體痛者,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烏頭湯亦主之加乳香、桃仁、紅花、蘇木、延胡索、獨活、五加皮…之類的活血藥、去風濕藥。
基本上還是是上述第 1、2 項的混合體,還是核對症狀在揀方,只是多選傷寒論等古籍的方而已,效果同第 1、2 項。
4.照脈填藥:
局部血瘀疼痛:桃仁、紅花、乳香、蘇木、雞血藤……中選幾味。
久病不癒猜有風濕:羌活、獨活、五加皮、威靈仙……中選幾味。
肺脾心脈氣虛:黃耆、黨參、人參……中選1、2味。
肝尺脈氣虛:淫羊藿、杜仲、肉桂……中選1、2味。
諸脈血虛:當歸、熟地、何首烏……中選1、2味。
然後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
這是有藥無方,偶有效果,但治壞的更多,常常錯誤連篇而不自知,與正確的傳統中醫比起來,效果天地之差,這是學脈過程中走入的岐路。
5.全息脈開藥:
喔,腳的對應處有異樣點,這應該是扭傷啦,但是扭傷又如何開藥? 還是回歸第 1、2 項照症狀套方或開藥。(也即把脈只是用來取信患者,與用藥並無聯繫),效果同第 1、2 項。
6選一二方開藥:
基本上就是上述的第 3 項,只是不選古方,而選一些自己較熟悉的驗方,譬如瘀血不愈,則以復元活血湯為主或獨或寄生湯主,加些桃仁、紅花、黨參、人參、熟地、當歸、淫羊藿、四君子、四物之類。效果同第 3 項。
7正確的傳統中醫開藥:
不對症狀開藥,而是四診合參,色脈比對,先找出病機(也即疾病的源頭、本質與機轉),然後再對著病機來開藥,傳統中醫有嚴謹的架構,也要先打基礎,是需要花幾年的時間下去學的。
色脈合參,觀其脈證,知犯何逆,本案例瘀血日久不散不消,諸脈氣血虛弱明顯,舌象萎弱,這顯示患者的體質太虛,自身的復元力、修復力太差,局部瘀血無法順利消散的原因(病機)就在這個地方。
本案例當遵照內經的用藥原則,虛者補之,要用反治法來治療,就能順利地恢復,也就是說會有兩組藥隊,一組是補益氣血的藥隊,一組是活血去瘀的藥隊,而補益氣血這組的總劑量,一定要大於活血去瘀這組總劑量的 2 倍以上,這樣子的配伍才是正確的。
人參 黨參 杜仲 當歸 熟地 牛膝 桃仁 乳香 沒藥
此即正確傳統中醫的用藥法四診合參治病求本,先有診斷後有用藥,不可沒有診斷僅憑症狀用藥,用藥精簡效果宏大百靈百驗可反覆取效,君可看上述的配伍中,全是為病機所設,為本質所設,補益氣血這組的總劑量,務必要大於活血去瘀這組總劑量的 2 倍以上,若是配伍的比例相反,配伍成人參、 黨參、杜仲 當歸、熟地這組的劑量較小, 桃仁、乳香 、沒藥這組的劑量較大,吃了就不會好。
這是內經、傷寒論所教授的方法,治病要懂診斷、要治本、要懂藥理醫理,有一定的規則和章法,不是只照著症狀套方填藥就能治病的。
…………………………………………………………………………
上面 4 個案例中,都是只有第 7 項是正確的傳統中醫開藥法,傳統中醫的特點是要會診斷,要有能力分析病機,然後再對病機開藥,這種情況就像大醫院,病人說頭痛,要有能力診斷出來是感冒、貧血、情緒性頭痛、中風前兆、甚至是腦瘤等原因,才能有的放矢,這種學習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如果想在該行業一直保持在前段班,甚至一輩子都要不停的精進醫術。
上面第 1、2、3、5、6項的照症狀套方套藥,是可以速成不用學習的,沒有診斷病機的能力,只要買幾本秘方大全和一本藥物學可立馬速成,人人皆可以照著症狀揀方揀藥治病,短期數日內便可速成,這就像藥局,病人說頭痛,只看症狀用藥,就給友露安、國安、伏冒熱飲、斯斯等成藥試試看,不具診斷分析或掌握病情病機的能力,(試試看而已,不行的話請上醫院找醫師),用這種方式來治病,終生為醫而終身不解,看病愈多而滋惑愈深,也即某病人的這個症狀,服用這一方明明甚效,但一樣的症狀,他人服之卻加重病情,不解其因,治病愈久,愈加困惑矣。
第 4 項是學脈法的叉路,一些人在上述 1、2、3、5、6 項的方法中找不到路之後,轉而學習脈法,但是又複製套方的概念而走路歪路,變成照脈套藥,偶有效果,但是治壞的更多,與正確的四診合參傳統中醫相比,效果是天地之差(正確的傳統中醫是照病機用藥,不是照脈套藥),我的一些不屑子弟,在我這邊 1、2 年學一點點之後,就患大頭症急著成名自詡都會了,要捅老師要自己開宗立派的,走的都是這一條歪路,不自知而已,一些無辜的學弟妹,不知情的被學長帶往錯誤的道路,蠻可惜的。
上述第 1 到第 6 項的這些方法都行不通,歷代從漢到清,50、60 位有成就的代表醫家,早就講過N次諄諄告誡了,現代學中醫的人不聽不看,才在那邊走不出來門可羅雀,要怪誰呢?
藥進醫手,而方傳古人,古方之行於世者何算,一證而百方具,將為所適從哉。夫病者懸命醫師,方必對脈,藥必療病,譬之抽關啟鑰,應手而決,斯善之善有矣。若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以庶幾一遇焉。雖非有心殺人,而人之死於其手者多矣。————《世醫得效方‧元‧危亦林》
《用藥無據反為氣賊說》北京按察書吏李仲寬, 年逾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風證,半身不遂,四肢麻痺,言語謇澀,精神昏憒;一友處一法,用大黃半斤,黑豆三升,水一斗,同煮豆熟,去大黃,新汲水淘淨黑豆,每日服二三合,則風熱自去。服之過半,又一友云: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相合服之,其傚尤速。服月餘,精神愈困,遂還真定,歸家養病。親舊獻方無數,不能悉錄,又增瘖啞不能言,氣冷手足寒,命予診視,細詢前由,盡得其說。予診之,六脈如蛛絲細,予謂之曰:「夫病有表裡虛實寒熱不等,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藥無考憑,故病癒甚,今為不救,君自取耳。」未幾而死。————《衛生寶鑑‧元‧羅天益》
《妄投藥戒說》高郎中家,好收方書,及得效藥方,家人有病,自為處治,亦曾有效。中統庚申五月間,弟婦產未盈月,食冷酪苦苣及新李數枚,漸覺腹中痛,太夫人以自合檳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恐藥力未達,又進五十丸,須臾間大吐且瀉,其痛增極,肢體漸冷,口鼻氣亦冷,急求醫療,未至而卒。
後太夫人見予,訴其由,曰:「天命耶?藥之過耶?君試裁之。」予曰:「非難知也,凡醫治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氣為本,今新產血氣皆損,胃氣虛弱,不能腐熟生硬物,故滿而痛也;複以寒劑攻之,又況夏月陰氣在內,重寒相合是大寒氣入腹,使陰盛陽絕,其死何疑。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非天命也。」太夫人然其言,噫,曲禮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其慎如此,彼過已往而不可咎,後之用藥者,當以此為戒之。————《衛生寶鑑‧元‧羅天益》
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所由也。有與證相符者,有與證不相符者,必參驗確而後可施治者也。查脈辨證,而立方焉。‥‥‥蓋前人作法,後人因焉。創始者難為力,後起者易為功,取古人已驗之成規,而斟酌用之,為效不既易乎!然而執方醫病而病不能瘳,甚或殺人者,又何以說焉?則以脈候未辨,藥性未明,惑於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吾願讀吾書者,取是方而圓用之,斯真為得方之解也已。————《醫方集解‧清‧汪昂》
《執方治病論》古人用藥立方,先陳列病症,然後云某方主之。若其症少用出入,則有加減之法,附於後方。可知方中之藥,必與所現之症纖悉皆合,無一味虛設,乃用此方,毫無通融也。又有一病而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異同,或竟不同,可知一病並不止一方所能治。今乃病名稍似,而其中之現症全然不同,乃立以此方施治,則其藥皆不對症矣。並有病名雖一,病形相反,亦用此方,則其中盡屬相反之藥矣。總之,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症,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症皆合。更檢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現之症相合,然後施用,否則必須加減。
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斷不可道聽塗説,聞某方可以治某病,不論其因之異同,症之出入,而冒昧施治。雖所用悉本於古方,而害益大矣。————《醫學源流論‧清‧徐靈胎》
天下之難事莫如醫,同一證也,所因各異,傳變攸殊,況體有虛實,病有深淺,臟性有陰陽,天時有寒燠,雖方與病合,尚須隨證損益,以期無纖毫之桿格,庶可藥到病除,而無遺人夭殃之誤。苟非守經達變之士,惡足以語此,此成方之不可執也。————《四科簡效方‧清‧王孟英》
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精遺不濇洩,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傑,行醫不識氣,治法從何據,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處。————〈張景岳在《類經》引王應震言〉
若夫按病用藥,藥雖切中,而立方無法,謂之有藥無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雖良善,而其藥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者,謂之有方無藥。————《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
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如同一身熱也,有風、有寒、有痰、有食、有陰虛火升,有鬱怒、憂思、勞怯、蟲病,此謂之因。知其因則不得專以寒涼治熱病矣。蓋熱同而所以致熱者不同,則藥亦迥異。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別者盡然,則一病而治法多端矣。
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熱而腹痛,則腹又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複不同,有與身熱相合者,有與身熱各別者。如感寒而身熱,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熱為寒,其腹痛又為傷食,則各別者也。又必審其食為何食,則以何藥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而後定方,則一藥而兩病俱安矣。
若不問其本病之所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則投之或癒;再以治他人,則不但不癒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並前此之何以癒?亦不知之,則幸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終身治病,而終身不悟,歷症愈多而愈惑矣。————《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
凡看病施治,貴乎精一。蓋天下之病,變態雖多,其本則一。天下之方,活法雖多,對證則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確知為寒,則竟散其寒,確知為熱,則竟清其熱,一拔其本,諸證盡除矣。故《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是以凡診病者,必須先探病本,然後用藥。若見有未的,寧為少待,再加詳察,既得其要,但用一味二味便可拔之,即或深固,則五六味七八味亦已多矣。然雖用至七八味,亦不過幫助之,導引之,而其意則一也,方為高手。
今之醫者,凡遇一證,便若觀海望洋,茫無定見,則勢有不得不為雜亂而用廣絡原野之術。蓋其意謂虛而補之,則恐補之為害,而複製之以消;意謂實而消之,又恐消之為害,而複製之以補。其有最可哂者,則每以不寒不熱,兼補兼瀉之劑,確然投之,極稱穩當,此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乎?又有以治風、治火、治痰、治食之劑兼而用之,甚稱周備,此何以從其本而從其標乎?若此者,所謂以藥治藥尚未遑,又安望其及於病耶?即使偶愈,亦不知其補之之力,攻之之功也。使其不癒,亦不知其補之為害,消之為害也。是以白頭圭匕,而庸庸沒齒者,其咎在於無定見,而用治之不精也。使其病淺,猶無大害,若安危在舉動之間,即用藥雖善,若無膽量勇敢而藥不及病,亦猶杯水車薪,尚恐弗濟,矧可以執兩端而藥有妄投者,其害又將何如?耽誤民生,皆此輩也,任醫者不可不深察焉。
故凡施治之要,必須精一不雜,斯為至善。與其制補以消,孰若少用純補,以漸而進之為愈也。與其制攻以補,孰若微用純攻自一而再之為愈也。故用補之法,貴乎先輕後重,務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須先緩後峻,及病則已。若用制不精,則補不可以治虛,攻不可以去實,鮮有不誤人者矣。————《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論治篇》
歷代中醫只一種
內經為本傷寒續
難經教導諸子繼
用藥必須有診斷
從本而治找病機
看症套方從來非
不是照症來用藥
中醫不是吃秘方
自古薪傳有宗旨
可惜後人都不察
只是按症找秘方
癒者甚少誤治多
療效不彰要怪誰
古聖所言從不看
自認自己最高明
獨恃家傳幾驗方
江湖走郎餬口飯。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s://yawwang.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