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 48:劑量不足又抓錯方向,血壓降不下來
作者:陳建元
49歲男性兩個月前血壓176/110/86心跳84,不想吃西藥想用中藥降血壓,舌胖大有齒痕苔薄白。吃了兩個月的中藥血壓降到160/103/69,感覺速度有點慢,想請教老師學生方向是否正確。
學生覺得是氣陰兩虛,大部分以滋陰補氣為主,清熱為輔,一天量開北沙參2.5g 百合2.5g 熟地2g 黃耆1.5g 黨參1.5g 炙甘草1.5g 砂仁1.5g 牡丹皮1g 地骨皮1g,請老師指教!(圖4664)
答:
這裡面有兩個大問題:一.是劑量不足。二.是用藥方向相反。怎麼可能會降呢?
一. 是劑量不足
研究中醫,開的對開的不對先不講,第一關就是藥量要開足。
研究中醫,開的對開的不對先不講,第一關就是藥量要開足,中醫傳承了3、4千年,標準劑量到底該如何?這絕對有標準,看看歷代的大多數醫案,就會很清楚的知道標準劑量該是多少?
開不到那個標準劑量,效差就是效差,開對了也沒用。
這種標準劑量是死豬價,就是叫川普來講,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現代劑量開很少,那是因為受到日本的影響,不把中醫當成是一種治病的方法,而是吃安慰劑的方法,這個地方如果您走不出來,其實您對中藥的療效,不要抱太大的期望,中醫就是一種安慰病人的騙術而已。
假設本案例如果病人是70公斤的話,一天的外感標準藥量應該在35克之間,要不然就是直接開水藥,這個標準劑量要先達到,否則後面的醫理再怎麼討論,都是多餘的。
用藥的劑量不足
用藥的劑量不足:多少體重給多少劑量都是固定的,每天只給12克~15克的劑量是不足的。【請參見脈理醫理學 61.2:藥王脈學重要藥理規則‥‥‥常規的科中給藥劑量表以及基礎概論 90:藥量不足的問題】
劑量太少,反生疑惑
您所開的藥物,本來就是為了治療這些問題而來的,但是藥量太少了,在邊緣而已;如果把藥量調成正常量,吃了很快癒病,自然沒有疑惑;藥量太少,在邊緣而已,吃了難以癒病,要好不好的,反生疑惑。
用藥要有最低閾值(臨界值)濃度的概念
研究過藥物學的,都知道用藥要有最低閾值(臨界值)濃度的概念,低於(臨界值)濃度的藥物無法累積。【請參見基礎概論 34:要有最低閾值(臨界值)濃度的概念】
標準劑量2/3的話,算是超過最低閾值(臨界值)濃度一些些,算是差強人意;若是劑量只有1/2的話,則在無效邊緣了。
劑量不足,病情難以阻斷,會繼續變化下去
到這邊藥都開對,就是差在一個劑量不足,70公斤的體重,標準劑量是35公克/日,達標準劑量的2/3是勉強,只達標準劑量的1/2,都是無效邊緣了,這件事情很現實,歷代留下數不盡的醫案,只要翻翻張錫純醫案之類的典籍,就會知道劑量只有歷代常規的一半,怎麼會有見效的道理?這件事情是死豬價,就是叫川普來講,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啊!
劑量不足的後果,就是疾病一直拖,一直變化下去。
兩條路:
1. 很多人都誤以為中醫就是一種吃經驗方,無法固定複製療效的方式,這是把中藥當成西藥的概念來使用而已,所以療效不佳;清末民初之後,一些假大師,自己學藝不精,就宣傳中醫不用把脈,模仿日本的方式,拿著經方當幌子,終究還是吃經驗方,把中藥當成西藥的概念來使用而已,誤人不淺。
日本都是由西醫來開中藥,作法是給足西藥,然後給少量的傳統方劑當安慰劑,當成可有可無的東西,或者表示醫師對病患特別重視的贈送品,其劑量大約只有標準用量的1/2、1/4,甚至1/10而已,因為劑量不足,所以吃不好,但也吃不死。
台灣的科中,因為是從日本模仿過來的,所以也模仿這種劑量。【請參見基礎概論 90:藥量不足的問題】
台灣相關單位的做法與方向,整個都是模仿日本來做的,也是希望中藥只是吃保養,安慰病人、替西醫提鞋的角色即可。
這是一條路,開藥量要故意維持在標準用量的1/2以下,這樣子病人吃不好,但也吃不死,有時候病人不知道怎麼好的,就誇說是中醫的功勞;如果病人發熱了、病情變嚴重了,就趕快推去給西醫醫,這樣子就無過,但是這樣子的鬼混過日子,耽擱病人的病情,其實是〝不殺之殺,殺之甚矣〞,如果對宗教有研究的人,就會知道將造下無邊的罪業與因果。
2. 另一條路就是真的要當醫師,要向歷代醫師看齊,不願意這輩子白過一生,那就要使用標準劑量。
等功夫練好了,如果環境不友善的話,乾脆就自己跳出來看健保+自費或自費。
國家相關單位對中醫的規劃
1. 日本的中醫,是由西醫師開藥為主力,然後西醫師(也是西醫師)再開少許的中藥來陪襯或攀交情,這種中藥,主要是陪襯或是攀交情之用,譬如喉嚨感染的時候,先開給抗生素為主,然後再給一些喉糖來吃保養,以示醫師很關懷病人。
2. 台灣因為受過日本的統治,台灣的中醫制度,是向日本看齊的,也希望走成那個樣子。
3. 所以國家相關單位的規劃,也是以西醫為主,不希望中醫真的去治病,只希望中醫去當個配襯、可有可無的角色,然後等到時機成熟,把中醫的管道砍掉,一律由西醫來開中藥方劑。(曾提案要讓西醫開中藥)
4. 相關單位給西醫的藥費健保給付,健保100塊中,西醫拿掉93塊多、牙醫拿掉4塊多,其他的2塊多,才讓全部的中醫去平分。
5. 因為只希望中醫去當個配襯、可有可無的角色,所以每日給的藥費是30塊,其實就是要你只開歷代常規劑量的一半就好(30塊就是只能買到一半的藥量,約15~18公克左右),讓你吃不好也吃不死就可以了,這就是制度上的現實面。【請參見基礎概論 90:藥量不足的問題】
6. 而絕大數的醫師也甘願配合著做,因為:
中醫皮西醫骨(西化中醫〉的困境
民初以來,基於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心態,整個中醫是西化的,西化的結果就是療效出不來,所以本來可以治大病的中醫,退化成只能治中病,再退化成只能治小病,再退化成只能做美容、保養、藥膳茶等可有可無的事情。
療效出不來,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醫師不敢開藥,也怕患者吃了出問題,所以在劑量的使用上面,就把歷代的常規劑量,減半來使用(譬如成年人每日給科中藥粉15克左右的話,就大約歷代劑量的一半),如此一來,劑量減半,濃度不夠,不求癒病,只求無過,只求病人不要在我手中爆掉就好了,如果病人僥倖痊癒了,就自誇這是中醫高明;如果病人稍有風吹草動,發熱了、哮喘了、病情加重了,就趕快推給西醫醫,如此可求自保,平安無事;至於自己、自己的家屬生病了,則一律看西醫,現代中醫的窘境若此,實在可憐、可惜又可嘆。
可憐者,雖有中醫的頭銜,卻無從發揮,只能當成賺錢混吃的工具而已(總量管控,中醫人數少,就是不會看病,只要話術好一點,嘴巴甜一點,還是可以人滿為患)。
可惜者,太多的疾病,免疫、退化、病毒、癌症、風濕……等領域,並非西醫的強項,您以為望著西醫就有希望了,卻不知道它還望著您呢!
可嘆者,當一個醫師的人,並無醫術,治療病人不求癒病,只求無過,拖延病情,尸位素餐,只希望病人在自己手中過過水、抽抽稅就好了,此〝不殺之殺,殺之甚矣〞,若有宗教研究者,當知道這些因果還不完,可嘆也。【請參見基礎概論 5:認識中醫的第 5 課——要了解您學的是中醫還是西醫】
7. 但是極少數的醫師,因為不甘願當中醫就是一種混吃騙錢,所以去學了古代那種真正的醫術,而學了古代的醫術,他就會發現,原來中醫是可以治大病的,這個時候,他當然不願意再開每天15~18公克的騙吃騙喝劑量,所以,遲早是一定會獨立出來看自費或自費+健保的,不想再受到無理約束的緣故。
8. 自己獨立出來,只是遲早的事情,只是功夫上面,是不是成熟到一個層次以上的問題而已。中醫不同於西醫,不需要有很大的店面,方便的停車……只要功夫高到一個程度之後,就是躲在深山裡,依舊人滿為患。
…………………………………………………………………………………………………
二. 是用藥方向相反
從兩寸脈象上很明顯的顯示,病人血壓暫時性的升高是外感的緣故,身體為了除掉外感,所以暫時性的血壓升高,若能除掉外感則血壓自降,怎麼會跑去補氣陰為主呢,用藥完全相反了。【請參見中西匯通 26:高血壓的定義不要弄錯】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
中醫用藥的醫理要懂,不是我喜歡治療哪邊,就治療哪邊。
痼疾是指患者宿有的各種慢性疾病,卒病是指外感、感冒這類的急性病(包含外感餘邪)。
當中醫治療疾病的時候,如果碰上患者是痼疾、卒病同時存在的時候,要先治療卒病,等卒病治療好了,再治療痼疾,順序不可顛倒,顛倒必然效果不佳,此即仲景〝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法則的運用。
或問:可以詳述其中的原理嗎?
答:
西藥是人工精化物,力道強;中藥是天然藥物,力道弱,基於這種本質上的差異,就會產生不同的用藥模式。
西藥是人工精化物,力道強,所以用藥的時候,不太需要注重病人有沒有感冒,反正我的力道強,直接對著靶位打過去,就會有效了。
中藥是天然藥物,力道弱,所以要藉由多途徑環節加成的方式來取效,加成後的總力道才夠強,而加成環節中的一大部分,就是要夥同人體的免疫系統,共同打擊敵人,力道才夠強,療效才會大。
問題是人體經過千萬年來的演化,體表有皮膚包覆,病菌難以直接入侵,唯一的對外大開口,就是口鼻這些地方,所以千萬年來的演化,在口鼻附近布滿層層的淋巴兵力,以禦外敵,而外來的微生物只要進入人體,也會馬上引動體內免疫大軍的包圍,這是千萬年來的演化結果,沒辦法更改的。
所以,在您使用中藥治療內傷雜病、宿病之前,一定要先徹底治療掉卒病,否則免疫大軍中的大部分兵力,身體會自動分配,調派在外感疾病的治療(千萬年來的演化,身體已經標誌這些外來物有致命的危險性,所以會排在第一防禦順位),沒辦法讓您調回來夥同治療內傷雜病、宿病,如此一來,內傷雜病、宿病便治不動了,其機理在此。
古人長期觀察脈證與藥物的回饋,也發現了這條規律,所以寫下了〝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這條規則。
這個案例很單純,並沒有痼疾的問題,除掉外感則血壓自降成常態,非常的單純。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