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38:經方、破格救心湯、重症心臟衰竭的問題

作者:陳建元

或問:

1. 經方之祕密在於量,因此李老中醫根據柯雪教授之考證,當東漢仲景時之一兩責合現今五錢(約15g),因此認為經方現今用之無效,乃因為劑量不是之故,所以提倡(1) 應當按仲景原書中之劑量之一半,即一兩=五錢(約15g)換算之處方之,所以採用此法以光大經方之用量用法。

2. 請問陳老師在實性感冒及虛性感冒所用之桂枝湯、麻黃湯汁用量也和仲景原方之比例不同,不知falo老師對此之看法為何?

3. 老中醫之破格救心湯附子30-200克、乾薑60克,炙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令煎濃汁兌服),山茱萸60-120克、生龍、牡蠣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其中附子破格重用,用於救治心衰之重症,患者取得很好的療效,不知陳老師看法如何?

4. 順問陳老師對附子之用法?看法?在陽虛之病人劑量如何掌握?

 

1. 經方之祕密在於量,因此李老中醫根據柯雪教授之考證,當東漢仲景時之一兩責合現今五錢(約15g),因此認為經方現今用之無效,乃因為劑量不是之故,所以提倡(1) 應當按仲景原書中之劑量之一半,即一兩=五錢(約15g)換算之處方之,所以採用此法以光大經方之用量用法。

答:

應該沒有什麼光不光大的問題喔(1800年來有千餘種以上的註解,平均不到兩年就有一本註解新書出世,可謂史上第一,這樣還不夠光大喔?),《傷寒論》是祖書,歷代醫家沒有不讀的,能活用的才是光大,《傷寒論》本來是病脈證併治的書籍,而一些奇怪的經方家亂套死套,把它弄成一本套方書或是奇奇怪怪的密碼格式才是污衊,不是不能用,而是在脈證都不會的情況下,只是拿來以民間方便套方法方證對應亂套一通,當然無法使用【參看基礎概論 43:方證對應的迷惑】,可參考一系列《傷寒論》的條文。

劑量也沒問題啊,若是學的是正確的中醫,這個問題在一年內自己就會找到答案了,藥物的使用是有一個常規劑量的,並無法漫天喊價的,是真是假,臨床驗證馬上知道,正確的中醫是脈證併用,藥又是一味一味加的,所以從脈象上可以反饋其真假請參看脈理醫理學 4.1.5 條

以麻黃來說,一個普通弱女子吃下6錢以上而沒有其他藥味牽制的話,就會心悸了,而以一帖藥的總量來說,以歷代通用常規用量也就差不多了,現實的效果也很明確啊,這些事情只要學的是正確的中醫,試了幾次之後,這個問題一年內自己就找到答案了,幾年後就幾乎每味藥都試過了,知音藥物學中的常規用量確實是正確的,根本沒這些問題的存在啊,也會知道一些所謂的考據,並不符合臨床事實,瞎說而已,所以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有沒有真的在臨床,有的話到底多少劑量才有效?多少劑量太少?多少劑量已經過頭了,幾年下來早就已經試了千餘次萬餘次了(過頭了脈就立刻顯示了啊),怎麼會不知道多大份量就已經過頭了呢?原因無他,學的是籠統的套方,當然幾十年後還是一場空。【參看脈理醫理學 1.3:中醫誤我數十年

附子、乾薑要看地方,急救時當然以「兩」起跳啊,但若是平常小感冒,也開個幾斤藥來吃,這就不對了,又不是在治牛或是治馬,根本不需要那麼大的劑量,這是不能漫天喊價的,讀中醫以臨床為現實,不符合現實的,就是所謂的考據,也必然是假的或是考據錯誤的。中藥的使用,秘訣乃是在於學會脈證,能判別出正確寒熱虛實的比例而正確的指導用藥,自然療效高超,並不是在於把量胡亂的放很大就有效,份量很大,比例錯誤或是自己臆想的,沒按照真實的病機比例也起不了作用,所以這些就是要去學正確的脈證式的中醫,自己才有能力去判別真假,否則人家唬弄中醫之秘就是把劑量放大,因為自己無用以回饋的驗證系統,又只是如藥局那樣的某方治某病來套用習慣了,聽了錯誤的說法,也無能力去分辨其真偽。

 

2. 請問陳老師在實性感冒及虛性感冒所用之桂枝湯、麻黃湯汁用量也和仲景原方之比例不同,不知falo老師對此之看法為何?

答:

這個不是這樣子喔,藥是為病人而設的,要符合病人的情況,不是方先固定在那邊,然後再削足適履啊!請參看以下文章:

脈理醫理學 4:揀棋譜下棋者必敗

脈理醫理學 4.1.1:藥是一味加一味用的,不是一方加一方套的(二)‥‥‥君臣佐使的配藥法(1)。

脈理醫理學 4.1.2:藥是一味加一味用的,不是一方加一方套的(三)‥‥‥君臣佐使的配藥法(2)。

脈理醫理學 4.1.3:藥是一味加一味用的,不是一方加一方套的(四)‥‥‥套方用藥的誤區在哪裡?

脈理醫理學 4.1.6:藥是一味加一味用的,不是一方加一方套的(七)……先拆開再整合起來

基礎概論 49:正統中醫歷代諸家心法軌跡,這邊的第32條。

基礎概論 48:正統中醫歷代諸家的心法軌跡,這邊的第20 21 22 23條。

 

3. 老中醫之破格救心湯附子30-200克、乾薑60克,炙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令煎濃汁兌服),山茱萸60-120克、生龍、牡蠣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其中附子破格重用,用於救治心衰之重症,患者取得很好的療效,不知陳老師看法如何?

答:

1. 一切仍須照著脈證來用藥,原方照搬則誤矣,如果說劑量大就會有效的話,那中醫有什麼難學的,近代大師喜歡以一報十,或是唬弄編些假醫案,隨手編編就說治療千餘例?唬得後學一愣一愣的,看得瞠目結舌,憑藉的就是抓準了絕大多數都是套方的中醫,不精脈證、對病態也不懂,無法回饋其真假,要小心喔,近代中醫歪風很流行六個字:「假、大、空、欺、矇、騙」。

2. 人體的受體是有固定的,這在中西藥物都一樣,並不是說藥物一直加大上去,效果就會加倍,過量的藥物只會擠壞腸胃(腹瀉、吸收功能紊亂)、使肝腎負擔崩潰,並不會得到更好的效果(何不說飯能治餓,一次吃15碗)。急救或治療重症時的藥物當然會加重很多,人參、附子、石膏……,會從「兩」起跳,連續服用這是沒錯的,不過配伍需按照病者的病機而配,不是一律通用。

3. 心衰重症最大宗的就是由慢性心衰逐漸演變而成,這一病候在歷代已經觀察了很久了,心衰最大宗的是心陽虛衰為本,血脈瘀滯、水飲內停為標,心衰重症不管左心、 右心、全心,會伴隨水腫、胸水、腹水、肺水腫之類,所以心衰重症之急救,除了防其虛脫,防其亡陽或亡陰之外(亡陽亡陰不一定,兩者也會互轉,不是執定只有亡陽而已,誤矣!),而水飲凌心、水飲迫肺、瘀滯水停是其實證的一面,必須兼顧,也就是說心衰重症本虛標實,其救治法和一般救治亡陽亡陰的方式不太一樣,(譬如一般的產後血暈,一個65公斤的婦人,臉色蒼白舌淡白、脈遲弱微細、意識昏糊,那這種的只是單純的亡陽而不夾實證,所以下個人參2兩、附子2 ,急煎頻服,其劑量也就足夠其回陽,然後逐漸步上坦途了。)所以在用藥上,對於救虛脫、瘀滯、水停這三個環節與這三組藥物,必須有一個合理的分配,(如果是脫證的話,一救回來後要馬上補陽補氣活血利水,否則救回來後喘急異常水飲凌心,不用多久馬上又脫了,於是用藥時或是一帖救脫,一帖補陽補氣兼活血利水,兩帖交叉互用,也即救脫、瀉痰水、救脫、瀉痰水……交互使用。)並不是說用一派溫補溫陽固澀的藥物就能成事而步上坦途,這是不合邏輯也不合臨床的,一派溫補固澀只會激的水飲四溢,而瘀滯、水停經絡堵塞,也會讓一派溫補溫陽固澀補不進去而彈回來,哪會如題目所言的只要猛用附子就會一切順利,豈非見鬼了?所以說不用治過千餘例,只要治過10例以上,必然會觀察到心衰重症之救治與一般脫證不同,其脈象沉伏是水飲內停之象,歸屬在中醫的心悸、水腫、痰飲、喘咳的範圍(即伴有體液貯留的問題會與脫證,互為惡性循環的意思),怎麼會誤以為只是單純的一般脫證,只要把傳統的參附湯與張錫純的救脫概念(重用山茱萸、龍骨、牡蠣)合起來,就會一切順利呢?很明顯這些描述不符合臨床事實,是知道雖然有一個基礎為底本,但大多數的情節是坐在辦公室裡,參考各家的醫案後編出來的,還說什麼「行醫四十餘年,發現天下的病都是陽虛,沒有看過一例陰虛的」,這也是胡說八道,痴人說夢話(這又是怪事一樁,明明嘴巴上大喊天下無陰虛,而觀其醫案,其中用了補陰藥的地方又不少,兩邊互相矛盾,莫非這些醫案是請人抓刀代筆的?),而這麼簡單的問題,為何還有一堆後學被矇呢?原因無他,不會把脈,無法知道人體內部的變化,純粹只是憑著情理來猜測病機,故連大師的隨口瞎掰也分不出來了,何況其他呢?【參看問答錄 193:名中醫有兩套理論?

4. 所以說要遵從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方法才是正確的,心衰重症的病人有實有虛;有的病人尚未到脫證,只是外感併急性心衰而喘急異常,此時脈象偏浮而有力,此時當急撤其外感,急性心衰自然終止而不再發展;有的病人尚未到脫證,只是勞累併急性心衰與水飲凌心,此時脈象雖沉,卻細弦有力,急撤其水飲,則急性心衰終止發展;有的重症病人是已經到脫證,則需先留人治病,其脈象浮大散若有若無,舌頭偏紅者,宜大劑重用人參、山茱萸、龍牡固脫,卻不宜重用附子,要防其陽過旺則陰傷過頭則脫;有的重症病人是已經到脫證,則需先留人治病,其脈象沉弱若有若無,舌頭偏白者,宜大劑重用人參、附子,卻不宜重用龍牡、山茱萸固澀,以其欲培陽而不欲過份收斂也;……。諸如此類變化甚多,所以說治病是要看脈證、看證據來治療的,並不是守一個死訣,憑一個空想,病人都尚未來,只聽西醫說這個病人有心衰(也不一定是對的),也不辨寒熱虛實,就已經決定使用大劑附子、龍牡、山茱萸了,這樣很難不誤人。【可參考基礎概論 48:正統中醫歷代諸家的心法軌跡,這邊的第2223點。】

 

4 順問陳老師對附子之用法?看法?在陽虛之病人劑量如何掌握?

答:

請參看問答錄 112:麻黃細辛附子湯的機轉和辨脈使用

不能一概而論,看用在什麼地方,附子厲害在回陽救急,力猛而迅速,這時他藥難以取代,但優點就是缺點,走而不守是附子的缺點。如上述脈調出來之後,再用附子就容易化火,用羊藿就不會;如果患者陽虛之外又有陰虛,則柔潤的巴戟天比附子更合適;如患者是久病,會生精血的鹿茸也比附子好用;男科遺精陽痿,應當用菟絲子、益智仁;各種良惡性貧血,應當用鹿茸、紫河車;肺系各種氣喘,應當用胡桃肉、蛤蚧……,補陽之道,不能一概而論,有時選藥要先剛後柔,有時要先柔後剛,有時剛柔交替,有時補攻(清熱解毒)交替……,如脈理醫理學 4.2.1 條講的手法多變,一切以實際臨床的需要來選藥為依歸,心中不能先存成見,附子也非唯一的補陽妙藥。

人參、附子、大黃、石膏、熟地是藥中五大將,要治大病必需要學會使用,但是指要依照脈證而正確使用,不是用想像來濫用一通。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